法币为什么那么不值钱

雅集网/冉 阅读

本文目录

九几年的1000元的法币值钱

法币是旧中国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流通货币的名称
因此九几年是没有法币的
如果是旧中国的法币流传下来
极少数可能还值点钱
但是多半已经不值钱了
就像之前非洲的津巴布韦币一样
相当于废纸
都用来糊墙糊窗户
在旧中国法币流通末期
一麻袋法币可能还换不回一卷手纸

三十年代用的是什么货币

民国的货币非常多
有银元
有铜板
还有纸币
五花八门
的确
晚清至民国时期
是一个发生巨大转变的时代
这也导致当时的货币制度非常混乱

要想了解那时的“钱”
首先要清楚一点:银元与银两(白银)不是同一个概念
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
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
上世纪四十年代
中国常见的银元是西班牙“本洋”
而银两(白银)
在中国有着近千年的历史
古代典籍以及明清小说中提到的银子(“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
指的就是白银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墨西哥银元成为在华主要流通银币
墨西哥银元上面有一只“鹰”
又被人们称为“鹰洋”

清光绪十五年(1889)
两广总督张之洞开始铸造银元
他制作了“库平七钱三分”的银元样币
第二年
他又将重量改为七钱二分
此后
库平七钱二分成为一元银元的重量标准
当时
库平一两为37.3克
库平七钱二分为26.5克
也就是说
一元银元的重量
并不足一两
通过换算可知
一两银可换1.4银元

虽然制定了银元的标准
但是在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中
既有银元
又有银两
民国时期
1914年
**在北京以大总统的名义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
规定一圆银币的重量为七钱二分
12月
由天津造币厂开始铸造镌有**头像的银元
俗称“袁大头”
“袁大头”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
人们所说的大洋
指的就是银元
几块大洋
就是指几银元
当时钱币的换算关系和现在一样
以十进位
一元等于十角
一角等于十分
一分等于十厘

不过
虽然有了银元
但是银两(白银)在人们生活中还是没有完全废止
1933年4月5日
国民政府规定:自4月6日起
“一律改用银元
不得再用银两”
从此完全废止了银两流通
这便是民国货币史上的“废两改元”

此后
国民政府统一铸成币值为壹元的新版银币
俗称“船洋”
持有银两的人
可以把银两交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
或者在当地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兑换成银币

1935年11月
南京政府又通过新的货币法案
由政府授权中央、中国、交通等银行发行法定货币——“法币”
法币一元等于原银元一元
银元作为合法的中国货币的历史
从此结束
从这之后
人们所说的“元”就是指纸币的“元”(按
1935年前
提到“元”多指银元
1935年后
提到“元”多指法币)
当然
因为老百姓根深蒂固的“白银意识”
再加上社会动荡
人们对纸币天然不信任
私下使用银元的仍不在少数

虽然是以银元为本位币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
还有相当数量的铜元
俗称铜板
老百姓在购买小东西时
多使用铜板
铜元的价值与银元挂钩
但不是采取十进制的换算方法
它与银元存在一定的换算比例
这个换算比例一直在变动
甚至各地都不一样不同
民国初年
在北京
一银元能换**枚至140枚铜币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
一个银元能换三百枚甚至四百枚
铜板也有“当十”、“当二十”等区别
即这一枚铜板相当于十文、二十文

除了银元、铜元
当时还有数量巨大的纸币
辛亥革命后
为了应付财政困难
地方军阀把发行纸币作为筹款方式
任意滥发的现象日趋严重
这些纸币虽然面额上与银元等值
但实际购买力则并不能得到保障

具体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
有哪些流通货币呢

1935年马芷庠编写、张恨水审定的《北平旅行指南》中记载
当时北京城有现货与纸币两种
现货就是银元、铜元等
银元有袁大头、总理纪念币以及各种外洋
不过
当时正值推行法币期间
银元在市面上基本绝迹
而且铜元更不值钱
每银元可换四千六百文至五千文铜元
即“当二十”的铜元二百五十枚

当时常见的纸币有中央、农工、中国、交通等银行发行的一元、五元和十元三种
另外也有一些流通的小额角票
比如一角、二角等面额的纸币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
还有大量不同面额的铜元票
比如当二十枚、当三十枚、当四十枚甚至当百枚等
可与铜元通用
这些铜元票多为河北银钱局及国民政府财政部农工银行发行
不过
这些铜元票只能在北京一带通用
过了天津再往南就不通用了

而且当时法币的五种辅币(20分、10分、5分的镍币以及1分、半分的铜币)
在北京还不能使用
所以从外地来北京
如果要使用小额的辅币
需要先换成北京通用的辅币
比如铜元或者铜元票
在离开时
如果没有用完
需要将剩下的钱换成法币的辅币

春节

初一至初五饭馆营业 小孩压岁钱多为一元

如今
每到春节前
北京城里就洋溢着浓郁的过年氛围
传统的农历新年
已有数千年历史
在古时
这一天常称之为“元旦”
而用“春节”来指代传统新年
正是始于民国时期

不管通过老照片
还是通过文人雅士的日记
都能发现
老北京的很多过年习俗如今还在延续:贴春联、逛庙会、祭祖……不过在《北平旅行指南》中
提到了当时一个鲜为人知的习俗:农历正月的一整个月
妇女禁止针线缝纫
因此
正月又有“妇女节”之称
当过了正月初五之后(初一至初五
女性多不让出门拜年)
妇女便可以出门贺岁
此时
不论大家小户
妇女结伴到热闹的地方游玩

岁末除夕夜
人们焚香祭神
彻夜不眠
俗云“守岁”
当天夜里
大部分商铺通宵营业直至东方破晓
然后闭门休息
从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初五
“破五”之后才开始营业
因此
清末民初
在北平生活的人
要在岁末储备这五天的“干粮”
否则
这五天就有无处吃饭的可能
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
除了一些大的餐饮商号外
一些饭馆在这五天照常营业

除了吃喝玩乐
对于小孩子来说
春节的诱人之处
还在于能拿到压岁钱
上世纪三十年代
家境好一点的
给孩子的压岁钱是一银元
这不是一笔小钱
如果是一般家庭
会给孩子包上一百个铜板
寓意“长命百岁”
在1935年银元废止后
很多人给孩子们送的是钞票
当时市面上流行各种压岁钱封袋
将纸币装在里面
非常美观


藏品世界的色彩
从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开始探索
拥有藏品是一种快乐
而了解藏品价值更是一种幸福
来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
让我们一起了解藏品的历史与文化
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
您的藏品价值倍增
我们的专业鉴定团队为您提供准确的鉴定报告
让您的藏品更加有价值
鉴定藏品
捉住千载难逢的机会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法币为什么那么不值钱”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