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青釉执壶值钱吗

雅集网/冉 阅读

本文目录

温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北宋瓯窑青釉褐彩蕨草纹执壶就摆放在温州博物馆二楼历史厅最显眼的位置处

执壶通高25.1厘米
口径5.1厘米
底径7.5厘米
胎质灰白
坚硬致密
通体施淡灰绿色釉
匀净细腻、滋润光亮
盖呈宝塔形
双重口
盖面绘褐彩纹
壶口部较高
直壁
肩饰弦纹一道
腹呈椭圆形
在腹上部对称压印四道竖凹纹
形似瓜棱
底足外撇内凹
流细长弯曲
腹部纹饰特别
绘的是褐彩蕨草纹
整个器型瘦长清秀
颇具古波斯金银器的造型特征

唐宋执壶底足特征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
瓷器烧造迅速发展
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
几乎无所不备
瓷器的器类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
制作精细
远远超越了前代

唐代瓷器的发展
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刑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
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称之

唐代瓷器底足的特点

瓷器做为日常生活器皿与时代和社会的风尚密切相关
唐代如饮茶之风盛行
促进了茶具的发展
因为制瓷工艺的改进
瓷制器皿品质的提高
瓷制的实用器皿就大大的发展起来并部分代替了金、银用具
唐代的陆上和海上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使了瓷器的发展
当时出口商品中除著名的丝绸外
瓷器也随之销往国外

唐代瓷器底足的特点

为适应外销的需要
以及西亚文化的影响
瓷器的造型、文饰也吸取了一些外来的因素
唐代后葬之风很盛
主要做为随葬用的三彩器
也随之迅速发展
上述种种因素
形成了唐代陶瓷器的特有的风貌

唐代瓷器底足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流行的鸡首壶
在唐代已不在出现
常见的是一种多棱形式圆柱形短流的执壶
壶柄也由以前的龙柄变为曲柄
在流与柄之间的立系耳的形式也少见
盘口壶壶口也有盘口变为喇叭口
壶腹一般作椭圆形
有的呈瓜形
唐代文献上
称为“注子”
顾名思义应当是当时一种酒具或茶具
在南北各窑中均大量生产
形制也大体相同

唐代瓷器底足的特点

和注子一同使用的是酒杯
从唐人的“举杯邀明月”、“会须一饮三百杯”和“衔杯乐圣称避贤”等诗句中
可以知道当时饮酒是用杯
唐代的酒杯有高足杯、圈足直筒杯、带柄小杯、曲腹圈足小杯等
还有一些直接仿制金银器烧制的

隋代最流行的四系罐
唐初还保留了它的基本形制
中、晚唐以后就不再出现
一种广口外卷、无颈、丰肩、无系耳、平底的罐却大量兴起
这种罐一般腹部丰满、有盖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南北各地的瓷窑都进行生产
尤其在北方广为流行
在三彩陶器中也常常可以见到

隋代的高足盘
唐初的北方瓷窑中
尤其是三彩陶器中仍然烧制
但形制有改变
隋代的喇叭状高圈足已改为矮圈足或三足所代替
其制作也较隋代精致

碗是生产量最大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器
南北各地瓷窑都普遍烧制
形制也大体相同
唐初的碗深腹、直口、平底
较多保留隋碗的造型
另一种碗近似钵形
但体积小
器壁一般较厚重
唐代中期
开始出现一种身浅、敞口外撇、玉壁形底足的碗

晚唐以后这种碗式大量出现
碗的胎壁从厚重逐渐转趋轻薄
从玉壁形底向宽圈足方向发展
这种碗式的流行
与唐代饮茶之风盛行有直接关系
唐代称这种碗作“茶瓯”
陆羽《茶经》曾对当时各地瓷窑所产茶碗
作了细致的比较和评论

孟郊、卢仝、皮日休、郑谷、徐夤、陆龟蒙、韩偓等诗人
也都有赞美茶瓯的诗句
给瓷制茶具增添了声价
促进了茶具生产的发展和工艺的改进
与茶碗相配套使用的式碗托
亦称“茶托”与“茶船”

越窑茶托的托口一般较矮
浙江宁波市**的一批唐代越窑青瓷茶碗中
还有碗托连烧的
有的茶托口沿卷曲作荷叶状
茶碗则作花瓣形
非常和谐
再加上越窑翠青的釉色而更显雅致
所以唐末诗人徐 将茶和盛茶的茶具比为“嫩花涵露”
是绝妙的描述
刑窑白瓷壶与玉壁形底的碗、盏托等与越窑所生产大体相同
都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

瓷枕再隋代已经出现
唐代有较大的发展
唐代瓷枕一般为长方形的小枕
以三彩陶枕为多
常**于北方唐墓中
南方则较少见

瓷砚多为圆形
魏晋时期多具三、四、五、六不等的蹄足
隋代除蹄足外还有珠足和滴足
唐代瓷砚则向多足、镂孔圈足发展
砚面较前代更向上凸起
唐代南北各窑均产砚
有大、有小
小者数厘米
大者近尺
这与唐代书法艺术普及有关

唐代陶瓷器也受到了西亚波斯文化的影响
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龙柄凤头壶
造型巧妙
器身堆贴瑰丽文饰
壶盖塑成一个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
与壶口相合
由口沿平底部连以形状生动活泼的蟠龙柄
这是唐以前所未见的新样式

双龙耳瓶的器形也同样可以看出式吸取了外来胡瓶的特点
壶身与隋代李静训墓**的鸡头壶大体相同
无头
而用一对龙形耳作为装饰
这种双龙耳瓶与凤头壶均盛行于初唐
唐高祖儿子李凤墓中**的白瓷双龙耳瓶
就是此种造型

九大镇馆之宝

石鼓

秦 高约90厘米
直径约60厘米

石上刻大篆书记叙游猎的十首诗
故也称《猎碣》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北宋 王希孟
纵51.5厘米
横1191.5厘米

《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
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大克鼎

西周中期 孝王
高93.1厘米
口径75.6厘米
重201.5千克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
共28行
290字
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是西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金文字体之一
与大盂鼎、毛公鼎并称为“海内三宝”

商鞅方升

秦始皇 高2.32厘米
通长18.7厘米
容积202.15毫升

战国商鞅方升
从铭文可知此器为商鞅统一秦国度量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量具
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

南宋 纵107.5厘米
横108.8厘米

"朱缂"被誉为中国缂丝技术的高峰
其作品成为当时官僚文人争相抢购之物
此件传世作品
为宋代缂丝画中绝佳作品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南朝 纵80厘米
横240厘米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组砖画
它是迄今发现可资目验的最早的一幅魏晋人物画像、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画
它将人物按照世界观的共通而跨越空间组合成一体
是创作历史人物画的新模式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明 纵80厘米
横240厘米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被称为“天下第一塔”
更有“中国之大古董
永乐之大窑器”之誉
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
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中
后考古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琉璃塔拱门构件进行修复展示
拱门正中的玻璃上还雕刻着600多年前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模样

《坤舆万国全图》

明 纵 168.7厘米
横380.2厘米

《坤舆万国全图》(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是郑和第七次大航海前
即1428年至1430年间绘制
总结前六次航海的经验
为第七次做准备用
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

皿方罍

商 器盖高28.9厘米
器身高63.6厘米

该皿方罍器型硕大
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
充分反映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和摄人心魄的气势
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
堪称“方罍之王”

辛追墓T型帛画

西汉 通长205厘米
顶端宽92厘米
末端宽47.7厘米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具有重要的价值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

唐 高19厘米

以诗歌为饰是长沙窑装饰的重要特征
这件壶的诗文爽口、书道遒劲
是其代表作

妇好鸮尊

商代晚期 通高45.9厘米 口长16.4厘米

妇好鸮尊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
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价值
是妇好的"代言人"
见证着中国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生

云纹铜禁

春秋时期 通高28.8厘米
长103厘米
宽46厘米

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目前**的云纹铜禁全国共7件
其中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这件体积最大、时间最早

贾湖骨笛

裴李岗文化 长23.1厘米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它的**
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

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

唐 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

这两幅壁画场面之宏伟
人物之众多是唐墓壁画中极为罕见的
作者将阙楼的比例体现得当
绘制写实
仪仗图虽人物众多
结构复杂
但整体布局却显得井然有序
阵容严整
画面色彩也艳而不雅
栩栩如生
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战艺术价值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尽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
其仍然玲珑剔透
转动起来灵活自如
平衡不倒
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
令现代人叹绝

杜**符

战国—秦 长9.5厘米
高4.4厘米
厚0.7厘米

**符作为中国历史上调兵遣将的凭证起源很早
**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共40字
字体为小篆
铭文反映出秦以“右”为尊
秦国的军权高度集中
凡征调50人以上的兵士必须经国君认可

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 长55.7厘米
宽4.6厘米

“天下第一剑”
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
剑身不见丝毫锈斑
依旧寒光闪闪、锋利无比

曾侯乙编钟

战国 钟架长748厘米
高265厘米

曾侯乙编钟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
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的乐器
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
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
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云梦睡**地秦简

战国—秦 长9.5厘米
高4.4厘米
厚0.7厘米

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
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 通高8.9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

此玉琮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
通称“琮王”
不仅如此
与之同出的玉鉞、玉权杖等在诸多良渚玉器中都是最庄重且独一无二的
说明它们无疑是已拉开文明乐章的良渚文化的王权的象征

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唐 通长124.8、额宽16.3、肩宽18.8、尾宽12.5、厚5.4厘米

此琴是杨宗稷“半百琴斋”中最珍爱的琴
并著录于《琴学丛书》
在民国古琴界就有着超凡的地位
为琴界苦苦追寻的绝品
在传世唐琴中
是不可多得的珍宝
“唐琴第一推雷公
蜀中九雷独称雄”
唐代蜀地是制琴的主要基地
而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川雷氏
雷家世代造琴
以雷威最为著名
“彩凤鸣岐”琴正是雷威的杰作
因而是一件举世无双的珍宝

宁波“万工轿”

清末民初 长150厘米
宽90厘米
高275厘米

此轿是清末民初宁波式花轿
因制造时耗费了一万多个工时
故称“万工轿”
此轿属头等轿
是现存最豪华的一顶花轿
它采用榫卯结构联结
没有一枚钉子
由几百片可拆卸的花板组成
没有轿门
迎亲时有专门的拆轿师傅跟随在迎亲的队伍里负责拆卸
使新娘子方便出入
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微型的宫殿

鎏金木芯马镫

十六国
高23高23厘米、宽16.8厘米

考古中发现的早期实物马镫
大量为慕容鲜卑遗存
这副为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完整马镫
墓葬年代为公元415年

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纵26.3、横253.8厘米

此卷勾摹精妙
有下真迹一等之誉
从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之间书风的传承关系
为研究我国书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此摹本在流传过程中曾两遭火劫
至今仍清晰可见火烧的痕迹

各种釉彩大瓶

清乾隆 高86.4厘米
口径27.4厘米
足径33厘米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宋 高27厘米
长635.3厘米

据目前所知
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共有六件
除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为册页外
其余五件(故宫博物院藏三卷、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一卷及本卷)构图、内容与造型基本一致
均为宋人摹本
唯技法工拙不一

辽博收藏这件《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是现存宋摹本中最完整、最古朴的一件:“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
与唐人所记的魏晋画风极相吻合
目前学术界倾向此画出自宋代李公麟一派的画家之手

"

湖南博物馆十大馆藏文物

马王堆汉墓**素纱单衣:西汉长沙国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的随葬品
1972年**于长沙马王堆辛追墓
被誉为西汉时期纺织技术的巅峰之作
是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湛、最轻薄的服装珍品

青铜大禾鼎:商代晚期文物
通高133厘米、口径102厘米、腹深52厘米、重226千克
**于宁乡县黄材镇
是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
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何家村窖藏**文物:唐代金银器窖藏
1983年**于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
是唐代遗宝中一次收括最全、品类最丰富的文物珍品
代表了唐代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

皿方罍:商代晚期青铜器
1959年**于湖南宁乡黄材
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人面纹方鼎:商代晚期文物
通高59.5厘米、边长47厘米、重34.1千克
**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遗址
为国家一级文物
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楚帛书:战国中晚期文物
1942年**于长沙东郊子弹库楚墓
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T形帛画:西汉文物
1972年**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
是汉代绘画的珍品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唐代文物
通高17.6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11.6厘米、重0.7千克
1983年**于湖南长沙望城铜官寺遗址
为国家一级文物
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青玉鹿:西汉文物
高3.3厘米、长2.1厘米、宽1.3厘米
1975年**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
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彩绘双层九子漆奁:西汉文物
外径20.5厘米、内径17.5厘米、高20厘米、盖顶厚2.5厘米
1972年**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
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藏品真伪有疑问
让我们为您解答
想要评估藏品价值
来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
我们的专业文物鉴定团队为您提供准确的评估报告
保守藏品价值的秘诀
从我们这里学习
鉴定藏品
捉住千载难逢的机会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宋代青釉执壶值钱吗”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