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_三彩胡人骑驼俑_鉴定特征与方法

雅集网/冉 阅读

唐_三彩胡人骑驼俑

唐_三彩胡人骑驼俑_鉴定特征与方法(图1)

三彩胡人骑驼俑
约盛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
高74厘米
长55厘米

双峰骆驼站立在菱形托板上
昂首引颈
作嘶鸣状
四腿肌肉隆起
四足前后错落
作行进状

驼背上坐一胡人
深目高鼻
络腮胡

头扎幞头
身着翻领、窄袖、开胯、过膝的胡服
下着袴子
脚蹬高靴

手扶骆驼前肉峰

肩上站立一猴
猴一爪扶俑头部
一爪托腮
一副顽皮之相

除胡人面部敷白粉
五官、胡须等墨绘外
其余部分均施三彩釉

胡人和骆驼分别以深、浅的赭黄色为主色调
骆驼的头、颈、四腿及驼峰的绒毛均施以浅黄色釉
驼背的披垫施以绿、赭、黄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于河南洛阳

人、驼、猴刻画生动
三彩釉施釉匀净无瑕疵
配色自然
清丽而不浮华
塑造艺术和三彩釉的烧制技术都达到了极其娴熟的高度
显示了我国唐三彩技艺之精湛

此件作品中的胡人为西域康国人形象

唐代强盛
于西域(新疆)各地置都护府
使汉代开拓的自京都长安经河西走廊、直至中亚各国到地中海东岸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

康国人善商贾
骑驼陶俑塑造了盛唐时西域康国人东来华夏的情景
表现了他们在我国经商之暇
戏猴、骑驼漫游之情趣

“胡”
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洛阳伽蓝记·城南》载:“狮子者
波斯国胡王所献也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使用的年号
共29年
始于公元713年
止于公元741年


一种头巾
起始于北周武帝(公元6世纪中)

即将头巾裁出四脚
就头裹之
称“幞头”
又名“折上巾”、“软裹”
盖取便于武事

至唐时
两带以系巾
两带垂以为饰
所垂工脚
或圆或阔
用丝弦为骨
稍翘起
成为硬脚

至唐末僖宗(公元九世纪)时
又出现了硬胎的帽围
即用木围头
以纸绢为衬
以铜铁为骨
就其上制成而戴之
取其缓急之便
不须对镜系裹
称为“军容头”

以后二脚的形状变化更多
五代多二脚上翘
称“朝天幞头”
宋代以后又出现弓脚幞头、卷脚幞头、展脚幞头、交脚幞头等形式

历代幞头的演变形状也成为鉴定绘画时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束腰与牙条之间的托层

有些束腰家具
束腰与牙条不衔接或衔接甚少
不能起到支撑作用
这时在两者之间加一木条过渡
使结构更加合理

唐代低温彩色铅釉陶的通称

它以含铜、铁、钴、锰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做呈色剂
入铅做助熔剂
即可以直接施彩釉入窑经800℃左右低温一次烧成

也可以先烧素胎
再施彩釉入窑低温二次烧成

所谓“三彩”即多彩之意
包括黄、绿、白、褐、蓝、黑、紫等多种色彩
有的一色单用
有的多色混合使用
而黄、白、绿三色在三彩器中最为常见

制作时先在胎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然后有意识地施以各种色釉
或者使用类似“蜡染”的所谓“漏花”技法
做成色彩缤纷的器物

唐三彩是在汉代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三彩器始创于唐高宗时而盛于开元朝
多用作随葬明器
在我国河南、陕西等地有大量**

其器类繁多
包括日用器皿、建筑物、家具、动物、人物等
均有制作
其中各种动物俑及人物俑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盛誉

《旧唐书》列传“康国”条记载:康国即汉之康居国
其人皆从昭武为姓(即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等九姓)
人皆深目高鼻
多鬚髯
俗习胡书
善商贾
争分珠之利
男子年二十即远之傍国
来适中夏
利之所在
无所不到


想知道你的藏品价值吗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专业鉴定等你来
分享您的藏品
与其他收藏家交流心得
尽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探索古董和艺术品市场的秘密
关注收藏雅集网
藏品鉴定
只需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
我们的专家团队为您提供专业的文物鉴定服务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唐_三彩胡人骑驼俑_鉴定特征与方法”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