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_蓝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_鉴定特征与方法

雅集网/冉 阅读

清乾隆_蓝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

清乾隆_蓝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_鉴定特征与方法(图1)

蓝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
清乾隆
身长145厘米
两袖通长195厘米
袖口宽16厘米
下摆宽167厘米

清宫旧藏

蓝色朝袍为清代皇帝礼服之一
穿用于冬至圜丘坛祭天、祈谷、雩祀等重大祭祀场合

此袍圆立领
大襟右衽
马蹄袖
腰帷下部饰襞积
上衣下裳相连属
附披肩
缀铜鎏金錾花扣六枚

披肩及后背垂饰明黄绦珊瑚米珠背云各一

袍缘镶饰蓝色团龙杂宝织金缎和三色平金银边各一条
内衬月白色缠枝菊暗花绫里

袍身采取二至四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
运用平针、套针、平金、钉线、缠针、戗针、打籽等刺绣针法
在蓝色缎地上
绣制彩云金龙、海水江崖及十二章等纹样
构图繁复庄重
晕色自然和谐
绣工细腻入微
凸现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的皇家气派
是清乾隆时期苏州刺绣的典型佳作

冬至
也称长至
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当天

古人把冬至以后昼夜长短和气候条件变化等自然现象
看作是阴阳二气互相转化的结果

并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人类和万物的福祉
遂把冬至这天定为一年中节气的开始

清代皇帝在冬至这天
要亲自于圜丘(即天坛)主持祭天大礼
以报答昊天上帝的恩德

除祭天以外
清廷还要举行盛大庆典活动
并将冬至与元旦、万寿节并称为三大节

古代君主为祭天而建造的圆形高坛

“圜丘”一词在《周礼·大司乐》中已有记载:“冬日至
于地上之圜丘奏之

”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始正式更名为天坛
此后两名通用

古代祀天祈求丰收的典礼

 服装开襟形式之一
衣襟开于衣服的右侧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

近代称“火镀金”

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

汉代称“金涂”或“黄涂”

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
涂在铜器表面
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
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

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
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
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
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

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
盛行于战国
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珊瑚是由生长在海里的一种低级腔肠动物珊瑚虫分泌出来的大量石灰质堆积而成
多呈树枝状
断面有同心层状花纹

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
主要以方解石的形式出现
硬度为3.5—4
比重为2.60—2.70

不耐酸碱

珊瑚主要有红、白、绿、紫等颜色
其中以颜色纯正的红珊瑚为上品


珊瑚质地细腻柔韧坚实
可用来雕刻工艺品或镶嵌首饰
还可入药

在亚洲
珊瑚的主要产地在日本到台湾一线海域
海南岛及西沙群岛亦有出产


清代
一、二品官员的顶戴都是用红珊瑚制成


朝珠佛头塔的顶端常用阔丝带系缀一块宝石大坠子
大坠子下还垂有一块宝石
佩戴朝珠时垂于背后
称之为“背云”

以缎组织为基础组织
以金线为主体表现
大量用金的丝织品

 亦称库金
是清代宫廷御用品
因织成后要交清宫内务府存放于缎库而得名

纹饰多为金线织出的显花
但有时也使用银线

不论织金、织银
同属一类品种

织金有织金锦和织金缎之分

用金线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的一种针法

其绣法是用金线、丝线两种线沿纹样外缘逐步向内铺扎而成
金线为铺线
丝线为钉线
行与行之间钉线相互间隔
形成桂花形
直到绣满纹样为止

此种针法在明清时期为京绣、苏绣所常用

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

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
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

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
枝叶相互缠绕
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
统一中寓变化

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古建筑彩画工艺做法

纹饰的轮廓线内的底色
先平涂浅色的小色(彩画中用量较少、颜色较浅的颜色)
在纹饰的中部或一侧画与小色相同色相的深色

图案由外至内的层次为白、浅色、深色


刺绣基本针法之一
是各种针法的基础

平针是将绣线在纹样内排列均匀整齐
不能重迭
不能露底
拉线轻重一致
达到绣面针脚匀、齐、平、密的艺术效果

 苏绣主要针法之一

始于唐代
盛于宋代
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
流传很广

根据纹样表现效果
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平套针法

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
外缘齐整
第二皮称“套”
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
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
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
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
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

各皮依此类推
绣到纹样边尽处

针脚要齐整
丝丝相夹
使镶色和顺
绣面平服


集套针法

大致与平套相同
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
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
向内长短参差
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
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
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
近圆心处要藏针
越近圆心藏针越多
直到绣满为止


散套针法

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
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

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
排针密
内则长短参差

钉线是将绣成的线条一针钉紧以起到钉牢加固作用的针法

 是直绣的一种
以短线条缠绕着形体绣作
线条方向一致
线条匀密
边口整齐

此绣法用于小型的花叶干
宜作单色形体

苏绣传统针法之一

其绣制特点是层次清晰匀齐
富有装饰性
又分正戗与反戗两种针法

一、正戗针法是用齐针分皮由里向外顺序绣制
后针继前针
第一皮先按纹样外缘用齐针出边
针脚要整齐
第二皮起称“抢”
要接第一皮线条的末尾

以后类推

设色逐渐由深至浅或由浅入深均可
但要按顺序进行绣制
层次要清晰

二、反戗针的特点是先将所绣制的纹样分成若干皮
除第一皮外都要绣一扣线
由内向外按顺序绣制
每一皮绣线都要比正抢清晰齐整

笫一皮采用齐针绣
第二皮开始绣扣线
扣线绣在前一皮两侧线条的末尾横绣一针
在第二皮绣线的中心点起针
将横线绣成弧形
从中心点向两侧绣制
以后类推

无论正戗与反戗针法
均为刺绣品中经常运用的针法

 我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

用线条绕成小粒绣一针
如籽一般

由古老的锁绣发展而来
多用于绣制花心

 古代帝王礼服和吉服上的十二种装饰纹样
依次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粉米
始于传说中的舜禹时代
《书·益稷》记载舜和禹讨论君臣之道时说:“予欲观古人之象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
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汝明

”以后各代沿用其制
成为帝王服饰的专用纹样

清时
一般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
宗彝、藻、火、粉米在裳

十二章各有取义
以象征帝王的风操品行:日、月、星辰取其照临昭明
山取其能兴云雨
龙取其善变化
华虫取其文章和耿介
宗彝取其威猛和忠孝
藻取其文
火取炎上
粉取洁白
米取能滋养
黼取能决断
黻取善恶相背

帝王以下
公卿诸侯品官大臣依等级可用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不等

十二章的装饰纹样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

在玉器等工艺品中也可看到十二章纹饰


了解藏品的历史价值
收获未来的财富
探索古董和艺术品市场的秘密
关注收藏雅集网
寻找罕见藏品
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找到答案
鉴定藏品
捉住千载难逢的机会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清乾隆_蓝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_鉴定特征与方法”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