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开元通宝

阅读

  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
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
唐初沿用隋五铢
轻小淆杂
唐高祖武德四年
为整治混乱的币制
废隋钱
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
开铸"开元通宝"
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
面文"开元通宝"
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
规定每十文重一两
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
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 中文名称开元通宝
  • 外文名称KaiyuanTongbao
  • 制造年代唐朝初年至宋朝初年
  • 材料铜



    铁等
  • 钱币直径2.2厘米-2.6厘米
  • 钱文撰写者欧阳询

 

  • 始铸时期唐高祖武德四年
  • 官方停铸日期宋太祖开宝八年
  • 质量1.7克-5克
    通常重4克
  • 钱文字体隶书
    间有篆书成分
  • 钱币特征非年号钱
  • 钱文释义开辟新纪元的流通宝货

 在质量上
一般的开元通宝每文重一钱
每十文重一两
每贯(即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每文重二铢四丝
折合质量约4克
但在唐玄宗开元年间
由于处于盛世
开元通宝的铜料增加了一到二成
这时的开元通宝质量约为4.5克至5克
因而厚重的开元通宝也多半是此时铸造
在样式上
初唐开元通宝光背无文
中唐起钱背开始有星、月及其他纹饰
晚唐会昌开元则在钱背面加上钱局所在地名
经过三百余年铸造
版别复杂
唐代以后仍有冶铸
但样式大多与唐有别
在规格上
开元通宝基本是小平钱
但唐代也铸有少量"开元通宝"折十大钱
属开炉纪念性质
后代也有伪造

铜质开元通宝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开元通宝
由于年代较远
**钱币较多
故大多表面有锈
磨损严重
初唐外郭较细
中唐以后外郭变宽变粗
开元通宝一般内郭较细
圆穿铸造方正
钱文为隶书"开元通宝"四字直读
通字"甬"头极有特色
融合了篆书的特点
"开元通宝"版制较多
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开元轮廓精细
文字精美;中期钱背多铸有星、月等各种纹饰;晚期的由于铜料冶炼不精
铸币粗糙
以"会昌开元"为代表
又"开元通宝"四字中元字形不同时期形有小异
"元"字第二笔有左挑、右挑、双挑区分
其中又以后两者较少见

折叠金银制

除铜质开元通宝外
唐朝也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
(另外还有**、铁、铅等材质)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
供显贵玩赏
并不投入流通
因此存世量极小
尤其是金开元
更弥足珍贵
金开元通宝是仿铜开元通宝铸造
并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
为宫廷赏赐钱
有诗曰
"开元皇帝掌中怜
流落人间二十年
长说承天门上宴
百僚楼下拾金钱
"可见唐开元盛世的奢华
1970年西安何家村**30枚金开元通宝
是那个时期唯一的一次发现
足见其珍稀程度

开元通宝
尤其是初唐的
用料讲究
做工较为细腻
因年代久远
内部成分会有变化
铜质被氧化
尽脱火气
将真品开元掷于地上
清脆响亮
有一定弹性
声音低沉则证明其内部有裂

折叠闻气味

真品开元通宝很多都是罐装窖藏 
有纯正的泥土香味
而伪品锈色来源于迅速的化学反应
往往有刺激性气味

折叠探针法

用缝衣针对生坑开元通宝进行试挑
把缝衣针针头向下竖直下压
放手后
真品开元通宝上的缝衣针会掉下去
而伪品由于做的锈往往富有一定弹性
针不会掉落

折叠比较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可以拿与几个开元通宝相同质量或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
真品的开元通宝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
体积也相同
而伪品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
体积比它同一种物质大;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
质量比它同一种物质小
如果是不同质量和不同体积的
而且是同一种物质的
则计算它们的密度
再比较
密度与同一种物质相同或接近的是真品
但是密度比同一种物质小的是伪品

折叠鉴别技巧


对于会昌开元鉴别应加以注意
史料记载会昌开元有23种
是各州钱局铸钱时于钱背加盖铸局地名的一类特殊开元钱
这种开元通宝钱币字体十分随意
很不规整
其中特别注意扬州局所铸钱币为纪念会昌灭佛
背面为"昌"而非"扬"
若发现文字秀丽规范
或背文有"扬"者
定为伪古
另外
保存钱币入盒袋即可
钱文应朝下或内置
以防磨损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唐代)开元通宝”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