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时期胭脂水釉小碗,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清代雍正时期胭脂水釉小碗<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胭脂水釉小碗
高4.8厘米
口径9.5厘米
足径3.6厘米

  瓶撇口
弧壁
圈足
里施白釉
外壁施胭脂水釉
胎体极薄
造型曲线十分优美
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代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
外围青花双圈

  胭脂红釉创烧于康熙晚期
雍正朝烧造最为精致
乾隆朝之后直到晚清代釉色渐趋逊色
此碗制作过程是先烧出精致的白瓷小碗
然后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浆均匀地喷射其上
再入低温小炉在800℃的温度下烧成
它是以金作着色剂烧成的一种低温红釉
为清代稀有的色釉品种之一
这种红釉是由欧洲传入
又称”洋金红“或”西洋红“
又因其釉色与西方妇女化妆用的胭脂色同
故名”胭脂红“
呈色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
胭脂红釉主要用于小件器物
如小碗、小瓶、小高足杯、菊瓣盘等
均胎体轻薄
精巧俊秀
多数器物为内白釉
外胭脂红釉
极少内外施胭脂红釉
此小碗造型秀雅
小巧玲珑
底釉洁白
胭脂水釉粉嫩娇艳
釉色匀净
代表了为雍正时期胭脂红釉的代表作品
也叫胭脂红或胭脂彩
其色粉红如桃
很象古代美人涂抹于腮的胭脂
因此得名
其呈色剂为金
始烧于康熙朝
雍正、乾隆两朝颇为盛行
胭脂水釉瓷器的胎骨采用上等薄胎白瓷
里釉极白
因外釉所照
映现出极其美丽的淡粉红色
烧成温度在800-850℃之间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清代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
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
就能烧成白瓷
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
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
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
它为元、明、清代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又叫吹釉
具体方法是:截径过寸竹筒
长7寸
口蒙细砂
蘸釉以吹
吹之遍数
视坯之大小与釉之种类而定
多至十七八遍
少则三四遍(唐英《陶冶图说》)
吹釉适用于极薄的胎体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清代雍正时期胭脂水釉小碗,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