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时期青釉荸荠式三系瓶,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清代雍正时期青釉荸荠式三系瓶<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青釉荸荠式三系瓶
清代雍正
高14.6厘米
口径7厘米
足径11.1厘米

  瓶撇口
短颈
斜肩
肩部有三系
腹大而扁
圈足
通体及足内均施青釉
腹部凸起两道弦纹
近底处有凸莲花瓣纹一周
足内书青花“大清代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青釉是中国最古老的颜色釉
至清代雍正时
景德镇青釉瓷器的生产达到了烧瓷史上的最高峰
此时的青釉包括豆青、冬青、粉青、梅子青、蟹壳青诸种
雍正时期的青釉釉面光润、坚致、细密
此特点一直保持到乾隆、嘉庆时期

  荸荠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瓷器瓶式
首创于康熙时期
其直颈较粗
有撇口与直口之分
器腹均为扁圆形
状如荸荠
故此得名
又称直颈瓶
品种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郎窑红等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代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
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
大多数情况下
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清代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原名新平
因地处昌江东南
故又名昌南镇
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
以皇帝年号名
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
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
瓷、茶并茂
工商辐辏
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
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
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
明、清代以来
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
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
于是
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
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瓷器釉色的名称
始创于南宋时的龙泉窑
其色泽可与翡翠媲美
又恰似青梅色
故名
梅子青的烧成温度比粉青釉高
是在还原焰气氛中生成的一种石灰碱釉
以铁为主要呈色剂
釉面光泽亦较强
梅子青为南宋龙泉窑最为经典、稀有的釉质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
以后各朝多有烧造
以“黄”与“皇”谐音
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
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
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
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
然后施黄釉
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
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
故有“浇黄”之称
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
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
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
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
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
其釉面光洁
釉色浅淡娇嫩
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
其呈色几无差异
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清代雍正时期青釉荸荠式三系瓶,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