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时期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双螭耳尊,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清代雍正时期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双螭耳尊<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双螭耳尊
清代雍正
高44.3厘米
口径16.3厘米
足径24.7厘米

  尊圆口
粗颈
垂肩
圆腹
圈足
肩、腹相交处对称置透雕螭龙耳
内施白釉
外壁花釉里红装饰
口沿处绘缠枝莲
腹壁的主题图案是青花釉里红缠枝莲花纹
近底处绘青花釉里红仰莲瓣纹
足边绘卷草
圈足内施白釉
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代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尊因形状如同倒放的鹿头
故又名“鹿头尊”
其造型稳重饱满
釉色莹润
釉里红颜色亮丽
以青花、釉里红装饰的缠枝莲纹饰
红花蓝叶
色彩搭配巧妙
它代表了雍正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

  雍正时的青花釉里红
将两种釉下彩烧制得均很完美
其工艺精湛
造型俊秀
纹饰清代新舒展
位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冠
此时的青花釉里红瓷纹饰题材丰富
有云龙、云鹤、云蝠、蟠螭(pán chī 音盘吃)、穿花凤、松竹梅、山水人物等各种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清代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釉下彩瓷器的一个品种
以青花钴料和铜红料在素胎瓷器上描绘纹饰
然后上一层透明釉
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
其特点是彩在釉下
永不褪色
始烧于元代
雍正时期最为成熟
             
文献上称“花瓷”
主要指唐代北方瓷窑生产的一种瓷器
其中以鲁山花瓷为代表
一般在黑釉、黄釉、黄褐釉或天蓝釉上施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
或作有规律的排列
或任意挥洒
彩斑或形似树叶
或似云霞
或呈岩浆状分布器身
再经高温焙烧
釉彩熔融流动
呈现出绚烂斑斓的艺术效果
           
  釉下彩品种之一
系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
然后施釉
经高温一次烧成
因其在釉下彩绘
故称釉里红
釉里红的白地红花
色彩鲜艳
给人以热烈喜庆的感受
自元代创烧以来
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由于铜对窑室内的气氛要求严格
高温下易挥发
因此烧成难度大
元与明初的制品有些呈色不稳定
明、清代时烧制的釉里红色彩稳定
且更加艳丽
尤其是清代雍正朝的釉里红
不仅色泽鲜红
而且成品率高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
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
枝叶相互缠绕
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
统一中寓变化
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
其绘花朵上下周转
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
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
以莲花为主题者
称缠枝莲
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
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
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
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
此后
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雕刻技法之一
一种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
有单面雕、双面雕之分
另一种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
常用于民间床、窗、梁、护板的雕刻中
              
莲花作为佛教的标志之一
象征纯洁
缠枝因枝蔓连绵不断
具生生不息之意
缠枝莲花纹是寓意吉祥的传统装饰纹样
            
  莲花俗称“佛花”
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
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
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
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瓷器纹饰
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
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
俗称西蕃莲
如果没有花朵
则称为卷草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清代雍正时期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双螭耳尊,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