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时期龙泉窑青釉净瓶,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元时期龙泉窑青釉净瓶<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龙泉窑青釉净瓶

高48.2厘米
口径7.3厘米
清宫旧藏

  净瓶直口
长颈
丰肩
肩以下渐收敛
近足处微外撇
圈足
颈下部有轮状出沿
内外施粉青色釉
釉面匀净

   这种俗称净瓶的器物
实际上是属于“军持”的一种
“军持”是梵语 “kundikā”、兴都斯坦语 “kundi”的音译
也称“君迟”、“君持”、“军迟”、“捃稚迦”等
意思是“瓶”
“水瓶”
本为印度民族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具
后来被佛教徒赋予宗教涵义
用于贮水
以备云游四方时饮用、净手或饭后漱口
军持大致上可分为两口和单口两种类型
质地有陶瓷、金属等
瓷质单口军持从五代至清代皆有烧造
其基本特征是小口
长颈
丰肩
肩以下渐收敛
圈足
颈部有轮状出沿

  元代浙江龙泉窑烧造的这种青釉净瓶
因其外形像个“吉”字
因此人们常称之为“吉字瓶”
元代龙泉窑青釉净瓶发现不少
但像这件净瓶这样体大且釉色精美者殊为少见

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
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
故名
窑址已发现上百处
始烧于北宋前期
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
瓷窑数量成倍增长
其产品质量提高
南宋中期烧成了著名的粉青釉
器型也更加丰富
尤以鬲式炉、堆塑龙**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
器物胎色灰白
釉质滋润
造型多种多样
在生产白胎青瓷的同时
还仿造官窑的黑胎器物
元时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
近三尺的大盘、大瓶
烧成后不变形
明中期后渐衰落
   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
产品传世较多
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
1976年自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七千余件元代瓷器
其中龙泉青瓷达九千余件
可见外销数量之大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净瓶
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的盛水器具
为比丘十八物之一
盛水供饮用或洗濯
又称水瓶或澡瓶

一般认为“军持”原是印度语“knudikā”的译音
也称“军持”、“君持”
意思是“瓶
水瓶也”
为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
用以饮水或净手
文献记载军持的生产和使用最迟在晋代就已开始
考古发现证明
军持始于唐
盛行于宋元
元代以德化屈斗宫窑的青白釉军持最为有名
造型为喇叭口
折腹
器体较矮
明清时期
在肩腹之间安上一个丰肥的乳房状流
壶口和注口都加盖
便于保持卫生
壶的腹部和流的底部均圆广
而瓶口和注口都狭小
因而不易倾覆
便于携带
已发现的军持产地有唐代北方的白窑窑场、湖南长沙窑
宋元时期的定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的磁灶窑和广东的西村窑
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窑等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元时期龙泉窑青釉净瓶,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