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时期霍县窑仿定窑白釉印花牡丹纹盘,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元时期霍县窑仿定窑白釉印花牡丹纹盘<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霍县窑仿定窑白釉印花牡丹纹盘

高3.2厘米
口径13.2厘米
足径14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盘折沿
弧腹
圈足
胎、釉均洁白
釉质光亮
施釉不及器底
里心模印阳文牡丹两朵
外壁刻竖线纹多道

  模仿定窑白瓷是金、元之际山西霍县窑的主要特色之一
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下“古窑器论•霍窑”条载:“出霍州
元朝戗金匠彭君宝效古定折腰样者
甚整齐
故曰彭窑
土脉细白
与定相似
皆滑口
欠滋润
极脆
不甚值钱
卖古董者称为新定器
好事者以重价收之
尤为可笑
” 此盘造型规整
胎薄体轻
制作考究
装饰精细
与宋代定窑产品酷似

霍县窑窑址在山西省霍县陈村一带
即文献中记载的“彭窑”所在地
该窑创烧于金代
盛烧于元代
这里以烧白瓷为主
器物胎、釉洁白
光素者居多
间有少量印花装饰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
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
始烧于晚唐、五代
盛烧于北宋
金、元时期逐渐衰落
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
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
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
画面简洁生动
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
造型以盘、碗最多
其次是梅瓶、枕、盒等
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
盘、碗因覆烧
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陶瓷纹饰工艺
即用雕有装饰纹样的瓷质印模
在尚未干透的瓷胎上拍印出花纹
或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坯
直接在瓷坯上留下花纹
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
成熟于北宋后期
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
宋代定窑印花题材以牡丹、梅花、莲花、萱草为多见
菊花次之
布局有缠枝、折枝、转折等方法
讲求对称
此外还有禽鸟纹、婴戏纹等
纹饰生动活泼
线条流畅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
以刻有花纹的印模在成型后半干的坯体上压印
使花纹印到坯体上
施釉烧成后
胎上的印纹在釉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
称“模印”
            
篆刻的一种方式
即把印文镌成凸状
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
因而又称为朱文
            
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
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
就能烧成白瓷
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
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
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
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明曹昭撰
成书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共三卷
分十三论
对古代书画、陶瓷、工艺品及异木异石皆有论述
明中期
王佐增补其书成《新增格古要论》
十三卷
二书流传均广
颇富参考价值
            
髹漆工艺技法名称
之一
即在器物表面先按照设计的图案阴刻出花纹
然后再在阴纹内打金胶
上金粉
使之成为金色的花纹
常见于髹漆工艺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元时期霍县窑仿定窑白釉印花牡丹纹盘,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