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时期景德镇窑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元时期景德镇窑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青花凤穿牡丹执壶

通高23.5厘米
口径4.7厘米
足径7.3厘米

  壶直口
口下渐展
粗颈
垂腹
腹下内敛
圈足微外撇
腹一侧置上细下粗的长弯流
流上绘火云纹
另一侧置曲柄
上端有小系
柄上绘银锭、宝钗等纹饰
附平顶盖
圆珠
盖上绘菊瓣纹
圈足内施白釉
无款识
器身于青白釉下满饰青花纹样
腹两面均绘凤穿缠枝花卉
间以火珠云及竹石纹

  此壶通体花纹满密
而主体纹样突出
繁而不乱
青花色泽浓艳亮丽
是传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见的佳作

  此器形为元代瓷器的流行样式
除青花器外
还见有龙泉窑青釉制品
造型源自阿拉伯民族使用的铜器
元代瓷器借鉴这种造型时
特别注意到吸取蒙古民族铜壶粗犷豪放的风格特点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凤穿牡丹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传统纹饰
凤凰为鸟中之王
牡丹为花中之王
凤穿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
一种酒器
最早为瓷质的
出现于中唐时
当时称注子
唐代执壶硕腹
喇叭口
短嘴
壶的重心在下部
后壶体渐瘦长
重心向上提
五代至宋时壶体多为瓜棱式
往往与注碗成套使用
从元代开始
执壶的壶体呈玉壶春瓶式
壶流弯曲而细长
景德镇窑与龙泉窑都有烧制
明清时期
形式变化不大
并开始出现玉、珐琅、金银等质地的执壶
          
系的一种式样
小而圆
中部有一孔
             
传统家具处理器足的一种形式
指落在托泥或直接落于地面而上承家具腿足的圆珠
又称圆球
其为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品种
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
釉色白中泛青
青中闪白
介于青、白二色之间
故称青白釉
除景德镇外
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
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
枝叶相互缠绕
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
统一中寓变化
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
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
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
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
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
经高温烧制
釉料相互融合、浸润
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
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
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
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
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
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
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
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
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
这些窑址**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
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
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
故名
窑址已发现上百处
始烧于北宋前期
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
瓷窑数量成倍增长
其产品质量提高
南宋中期烧成了著名的粉青釉
器型也更加丰富
尤以鬲式炉、堆塑龙**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
器物胎色灰白
釉质滋润
造型多种多样
在生产白胎青瓷的同时
还仿造官窑的黑胎器物
元时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
近三尺的大盘、大瓶
烧成后不变形
明中期后渐衰落
   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
产品传世较多
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
1976年自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七千余件元代瓷器
其中龙泉青瓷达九千余件
可见外销数量之大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元时期景德镇窑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