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红山文化玉器鉴定图谱

阅读
  随着现在玉石市场的火热
玉石造假也是越来越严重
去市场一看
假货占到一半还多

今天客套话咱就不讲了
整点实际的
其实和田玉的基础知识就那么多
最本质的也是最实际的
今整理一下基础的东西
在咱们平台发布一下
老玩家可以绕行
感兴趣的可以静下心来查漏补缺
温故而知新


  手工与机械工的刻划痕比较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
手工琢刻不同的玉材
刻划痕会有不同

粗、细、深、浅、宽、窄等各不相同的纹线
痕迹有不同
直线的、曲线的、V字型的、U字型的、凹字型的
痕迹都有不同、这些痕迹只能是根据金刚石被敲击而迸裂形成的锋刃的形状而定
从而形成了古玉线槽形状的多样性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手工使用工具在工作面上做“两点一线”式的重复运动
就使上述各种不同的线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纹线的沟槽里一定有比较均匀排列的并行长线且线条遒劲有力

而机械工轮式转动的性质使旋转的圆外周与被加工面的N次接触和游离
加上沿纹线移动速度的差异和轨迹掌控的偏离
就造成了刻痕的变化无常
可见到不规则的直线纹和斜行纹或散砂形纹

再因沟槽底相对沟槽两壁有水平差
转动的砣具同时接触槽底和接触槽壁不同水平面的部位
会产生不同的运行轨迹

为了清楚地理解沟底与沟壁的水平差
举例V字型外口砣具
如果不旋转砣具在工作面上刻划
V字型的顶端和两条边的水平差也就保持在相对不变的基准面上

可是
当砣具在旋转中做“两点一线”式运动时
V字型顶端和两条边的水平差在转动中留下的刻痕就不断地产生变化
也就是说
无论如何砣具不可能产生从沟底到沟壁两侧均匀的并行长线
为增加直观的印象
可以看切割瓷砖的痕迹图像
既可偶见到直行纹轨迹
又可清晰见到锯片自旋的斜行纹

  以上记载反映了几个事实

1古玉鉴别从宋代就有了

说明宋代或宋代以前就有托伪之作了

2当时辨伪还不太普及

十三个京官共同鉴别只说得一个大概
还要请专家(李公麟)来论断
反映了当时伪品不多
知者甚少
辨伪之法尚未普及

3鉴真辨伪者在情况下也会弄虚作假

因为自古以来
当政皇上均把有否传国玉玺当作真命天子的

而真的传国秦玺
早在公元936年石敬瑭勾结契丹人临城下时
被后唐末帝李从珂在玄武楼抱着自焚
从那时起秦玺就没有了

众议官考正史
只说了玉质、印文
故意忽略了汉献帝时曹氏在传国玉玺肩部加刻的“大魏受汉传国玉玺”八个字和公元329年后赵石勒加刻玉玺侧壁的“天命石氏”四个字

更何况早在汉代王莽篡政时
太后掷玺磕去一角……这些重要的细节众议官与李公麟均未提及
可见是故意谄媚圣上
讨得个皆大欢喜

4从《二十四史》记载中可以看到
宋代已有玉器鉴别了(造型、纹饰、玉、玉质、做工、考等)
这些传统的办法一直沿用至今

宋人尚古
始有仿古玉、伪古玉问世;晚明时期文人风雅怀旧
伪古玉又大量出现;清代皇上嗜古
舍得用好玉
并有大量**的古玉做标本
仿古玉、伪古玉再起高潮;民国初洋人需要
洋庄伪古玉能牟高价;上世纪80年代港台热需
供不应求;现在更有众多的收藏爱好者追求
所以仿古玉、伪古玉是随市场的冷暖波澜迭起
应运而生

5传世古玉的鉴别十分复杂
1981年台北出版的《故宫古玉图》中
许多西周、春秋、战国、两汉、唐宋的器物
后来确定是明晚期的仿古玉、伪古玉;不少国外的大博物馆
也请国内的专家在他们的藏品中剔除洋庄伪古玉

博物馆尚且如此
业余爱好者想一步到位
百失
不走眼、不错买
恐怕不太容易
需要慢慢来

END经验内容仅供参考
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
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人士

  我国古代服饰的一大特点
就是穿长衫
所以在腰间需要用革带束住
革带饰是装饰于腰带上的饰件
既是装饰品
又是实用器

目前早的玉带钩发现于良渚文化
且均**于死者的腰部
当为系带之物

春秋以后常见的带钩形势又有明显不同
考古发掘中
除铜带钩外
玉质带钩也常有发现

此时的玉带钩多为长条形和琵琶形
一般钩首高昂
有龙鸟、兽头

战国晚期
带钩数量迅速增加
其分布范围之广
数量形式之多
工艺制作之精
都是前所未见的

有的作品还与金银工艺组合镶嵌
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价值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西安红山文化玉器鉴定图谱”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