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状元及第值钱

雅集网/冉 阅读

本文目录

明代科举一般是指什么第一名

中国古代科举第一名叫状元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
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
确立于唐
完备于宋
明、清时期
殿试的一、二、三名
名称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
合称“三鼎甲”

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
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
又别称“殿元”
又因其位居三鼎甲之首
所以也别称鼎元

古**中状元并非易事
要经过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几个阶段
殿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
一旦高中状元
披红挂彩、敲鼓鸣金、骑马游街、前呼后拥
好不威风

至于“榜眼”
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
“榜眼”之名要晚于“状元”
终唐一代
没发现有这个称谓

实际上
榜眼这一名称与状元、探花一样
都是民间的习惯用语
并非官方用语
在朝廷正式发放的金榜上
只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扩展资料古代的状元

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
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最后一次科考
共1282年间
共录取有姓名记载的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

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的郭元振
当时年龄都不满18岁
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
他一生参加科举考试几十次
直到70多岁才自荐考中了状元
了却金榜题名的夙愿

中国历史上虽然出了个女皇帝武则天
却很少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女状元
只有清朝太平天国时期
20岁的女子傅善祥
参加太平天国组织的科举考试而成为了女状元

桂林状元及第城门介绍

桂林状元及第城门是桂林市内的一处历史文化景点
也是桂林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座城门建于明朝
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是桂林现存最古老的城门之一
状元及第城门的名字来源于明代状元李贽曾在此门前讲学
后来又有不少状元及第在此门前留下了足迹
因此得名

状元及第城门的建筑风格典雅古朴
门楼高大宏伟
门前有一座石狮子
栩栩如生
城门内部设有展览馆
展示了桂林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和图片资料
让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桂林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
城门周围还有不少美食和小吃店
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桂林美食

总之
状元及第城门是一处值得一游的历史文化景点
不仅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建筑和文物
还可以了解到桂林的历史和文化

明朝最出名的三个状元

首先要说的就是泰和县出来的第一位状元
陈循
陈循在少年时代就已经闻名乡里了
他聪慧异常饱读诗书
在29岁的时候得到了乡试第一名的好成绩
第二年的会试本来也应该是第一名的
但是因为当时的主考官是梁潜
也是泰和人
他为了避嫌所以把陈循改成了第二名
而到了最后一个殿试
他又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了第一名
而且他也是在北京被录取的第一名状元
因为当时朱棣刚刚迁都到北京
所以陈循是真的赶巧儿

第二位状元就是曾鹤龄
他和陈循一样从小就聪慧异常
也是二十多岁的时候中了举人
不过他的命运要比陈循坎坷一点
在准备参加会试的时候
他的的兄长不幸病逝
结果曾鹤龄就成了家里的独苗
他没有办法
只能留在家里尽孝道
不但要照顾父母还要养活自己的妻儿和嫂侄
整个家全靠他一个人养活
这样一来他也就没有办法再去参加科考了
一直等到自己的侄子还有儿子长大可以帮忙分担压力了
他这才重新拾起书本准备参加会试
这个时候
他已经快四十岁了
但是这并不能磨灭他的志向

第三位状元曾彦要比曾鹤龄更加坎坷
曾彦早些年一直刻苦攻读
但是每一次考试都不及格
他也就一直是一个老童生
终于在经过十几年的磨练之后
43岁的他终于中了举人
又经过十二年的沉淀
他勉强通过会试
得已参加最后一轮殿试
曾彦的文采折服了当时的主考官和评卷官
曾彦身材矮小
而且年龄又大
长得又瘦弱
其实就是一个糟老头子
结果万安在点名当时看错了人
以为曾彦长得非常伟岸
一表人才
于是就把他定位了第一名
结果
54岁的曾彦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成了状元

万历32年状元

杨守勤(1559-1620年)明代状元
字克之
号琨阜
明代状元、翰林院修撰

家居慈城察院巷
其父杨世思是饮誉乡里的教师
家虽清贫人却旷达
他把人生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取名为守勤
杨守勤不负父望
勤奋求学
并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宁淡斋
以表明自己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志向
虽然杨守勤在万历丁酉年(1597年)的乡试中名列五经魁之列
夺得经元
但他也看到自己学识还不够精到
于是并不急于赶考
而是南下漫游

万历三十年(1602年)
杨守勤来到遂昌城东的马鞍山
只闻书声琅琅
走进一看
原是一个书院
这时书院老师外出
杨守勤情不自禁
将书童课业提笔删改
不久
教师回来与之畅谈
见杨守勤行装俭朴
谈吐风雅
为之倾倒
当即恳请杨守勤留下执教
杨守勤于是住了下来
边教书边读书
一年过后杨守勤的学识更为丰富
万历癸卯年(1603年)的冬天
杨守勤信心十足地从家乡慈城启程
北赴京城参加第二年甲辰科的会试
一路风餐露宿
来到江苏扬州
千里旅途未尽
身边旅费告罄

困顿之际
杨守勤想到扬州下属的一个县令恰是他的同窗
于是来到县衙前求见
岂知这位县令并不把这位夺得经元的同窗放在眼里
不但拒绝相见
还在杨守勤送上的名刺上批上"查名"两字退回
面对如此轻慢的侮辱
杨守勤淡然处之
于炎凉处领略人生的滋味

第二年春天
满腹经纶的杨守勤力挫群英
在会试中考了第一
在廷试中又夺得第一
在明代近三百年的科举史上
除了黄观、商辂连中三元外
第三人便是杨守勤了
连中两元的邸报传到家乡慈城后
为纪念这一科举盛事
家乡的父老惊喜异常
在县衙的丽泽桥上建起了此状元坊更高大、雄伟的三元坊
以褒奖杨守勤在丁酉乡试夺得经元、甲辰会试夺得会元、殿试夺得状元的佳绩

经元虽不是解元
但也是五经魁之一
因此杨守勤可称三元及第
三元及第非同一般
那个同窗闻知后
懊悔不及
连忙备礼致歉
参透人情炎凉的杨守勤退回了礼物
并附上一诗:萧萧行李上长安
此际谁怜范叔寒
寄语江南贤令尹
查名须向榜头看
这位平生以忠恕处世的书生此时也免不了对那位势利小人予以淡淡的讥讽和揶揄了
这首诗也成了中国科举史上著名的公案

杨状元及第后
按例被授于翰林院修撰
此时其母年老
孝顺的杨守勤告假回乡奉养老母
不久
其母病逝
按例又守丧三年
期满后迁中允
主持顺天乡试
再升为左谕德
专任太子朱常洛的教师

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
太子对这位仪表非凡、生性豪放、学识渊博的状元老师非常尊重
每当杨守勤以历史上的事例作为治国借鉴时
朱常洛(光宗)总是恭恭敬敬地竦听
不久
杨守勤奉命册封晋藩
事成后被擢升为庶子侍读
但令人惋惜的是
正展才能的杨守勤因病医治无效而逝
时年不满60岁

崇祯皇帝因其是先帝旧臣
加赠少詹事衔
杨守勤还是个寄情报于家乡慈城的诗人、文学家
他下笔千言立就
文采斐然
著作有《宁淡斋集》十卷
他的《阚湖偶题》在历代众多歌咏慈湖的作品中堪称上乘之作

大明的进士举人秀才各有哪些待遇

明清科举考试程序分为地方考试、省级考试和中央考试
分别称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科举考试中的常科是定期考试
除非国家发生重大事故
考期从不变动
所以不须预发通知
届时全国考生自动作好应试准备
一、秀才(庠生、生员、附生、增生、廪生、贡生):地方考试称为“院试”
明清两代的考生无论年龄大小
首先参加入学考试
入学后称为秀才
秀才分三等
只有一等者可获得国家每月发给的粮食和银两
称为食饩(类似现代的奖学金)
考生先后参加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
录取后再应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学道(或称学政、学台)所主持的院试
院试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
初入学的称附学生员
逐步升为增广生员和廪膳生员
统称为秀才
凡取得秀才资格的就可以不出公差和免纳田粮
生员长久不能中举
便逐步由附生升增生
由增生升廪生
由廪生选贡生
贡生分拔贡(每 12年考选1次)、岁贡(每年选 1次
按在学时间依次选补)、恩贡(无定期)、优贡(无定期)、副贡(每3年举选1次
由乡试取得副榜的生员中选送)
顾名思义
贡生系贡举到国子监成为太学生
实际贡生并不入监读书
不过取得太学生的资格
一方面可以直接参加乡试
一方面可以通过\诠选\出任官职
主要是担任地方学校的教官
二、监生(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在国子监肄业的生徒
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
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
明代监生分为四类:举监、贡监、荫监、例监
举监是指参加京师会试落选举人
复由翰林院择优送入国子监学习者
贡监是府州县各学每年贡举一名生员到国子监学习
荫监是指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勋戚子弟入监读书的学生
例监是指因监生缺额或因国家有事
财用不足
平民纳粟于官府后
特许其子弟入监学习者
故又称民生
三、举人(解元、大挑):省级考试称为“乡试”
秀才每年由学政考试一次
叫做“岁考”
其作用是督促学习
在大比之年的前一年
由学政主持举行 “科考”
府、州、县学的生员经过科考成绩列为头等、二等和三等的前 3名的
准予参加次年在省城举行的“乡试”
乡试逢子、午、卯、酉年举行
考试分 3场
每场 3日
例定八月初九日为第1场
试以《论语》文一
《大学》、《中庸》文一
《孟子》文一
五言八韵诗一首
十二日为第2场
试以五经文一
十五日为第3场
试以策问五道
三场皆先一日入场
后一日出场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
第1名举人称为解元
举人名额
各省不等
大省有百余名
中、小省七、八十名或四、五十名
向有定数
不能任意增减
大抵按一省人口、物产、财赋等确定
四、进士(贡士、中式进士、会元、状元、榜眼、探花、翰林):举人可于中举第二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考试
中央考试的第一步为在礼部举行的“会试”
逢辰、戌、丑、未年的三月举行
共试 3场
每场 3日
3场所试项目同样是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及策问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或\ 中式进士\
第 1名称“会元”
清代会试中式
并无定额
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
举人参加中央会试
考取进士的究属少数
多数落选
而且多数举人连考几次仍然不能及第
为了给这些人以出头之日
即在连续三次以上落榜的举人中进行挑选
授予官职
这一措施称为举人“大挑”
被挑的举人最高授知县
大部分担任地方学校教官
会试后
于四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
清初在天安门
后改在保和殿
凡贡士均参加殿试
试后根据成绩重行排列名次
并无黜落
殿试只考策问
策问答卷的起收以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
并且强调书法
书写的字体要求黑、大、圆、光
即字体方正、笔划光圆
墨色乌黑
当时称为“院体”或“馆阁体”
殿试评卷
主要看书法
对策内容及文笔反居其次
殿试只一天
贡士必须以大部分时间用于安排格式、计划字数及书写上面
殿试依成绩分为三甲(三等)
一甲三人称“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为“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为“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俗称“连中三元”
一甲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
合称三鼎甲
殿试一甲三名立即授职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二甲第一名称“传胪”
二三甲进士再经“朝考”
综合前后考试成绩
择优选翰林院为庶吉士
俗称翰林
余者分发各部任主事(部员)
或分外地任县官
五、教职(学正、教谕、教授、训导):清代地方学校各有正副教官 2人
正者府学称教授
州学称学正
县学称教谕
副者统称训导
正副教官的来源大体是知县改教、举人“大挑”、“五贡”诠选
清代规定
知县可改任府学教授
这种改教并不是因人而宜的调整
而是因知县年龄过大
或者懒惰愚钝工作不称职
以及老弱病残不能工作的才改任教职
清代的举人“大挑”
开始规定必须连考 3次不中才能参加挑选
以后规定必须连考6次
后来又改为4次
这样
落第举人至少要经过10余年才有被挑选的资格
但具备资格并不等于被选中
往往要候选若干次
选中后也不能立即赴任
还要在吏部挂号排队
等待分配
届时到部抽签决定去向
这种分配方法叫做“诠选”
从清代诠选需待时日甚长
举人候选常常多达二、三十年
累计起来
一个考不上进士的举人
要经过三、四十年才能当上州学学正或者县学教谕
“五贡”诠选也是教职的一项重要来源
生员当了贡生
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但官职不高
大多数当训导
生员出贡本身就需长久时间
据估算
生员食饩30年
方得依次出贡
再加上长期“诠选”
当训导已是花甲乃至古稀之年
文官绝大多数由科举出身
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
生员应三年一度的乡武
合格者称为举人
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
合格者称为进士
举人得授九品官职
进士得授七品官职
此处尚有鉴生、贡生等名称
也都可以经过一定的途径得到官职

明代十首最好诗

明代最好的十首诗分别是:

①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②于谦的《石灰吟》

③王磐的《朝天子 咏喇叭》

④唐寅的《一剪梅 雨打梨花深闭门》

⑤李开先的《夜奔》

⑥朱厚熜的《送毛伯温》

⑦戚继光的《望阙台》

⑧高启的《咏梅》

⑨杨慎的《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

⑩沈周的《题画》

状元府奇案介绍


1. 状元府奇案是一起明代发生的著名刑事案件

2. 该案件发生于明朝嘉靖年间
当时状元府主考官被杀害
案件经过长时间的侦查和审判
最终揭开了一个涉及贪污、权力斗争等多方面的复杂案情

3. 该案件的影响深远
不仅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成为后世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之一
如《状元媒》、《状元及第后》等

同时
该案件也反映了明代官场的黑暗面和司法制度的不足之处
对后世的法律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明朝科举考试分哪几级

分4个级别
第一级为院试
考中的可以获得我们熟悉的秀才职位
从此也就是读书人了
第二等为乡试
只有在第一等考试中或者高级别的人才能参加
考中的为举人
第一名是三元中的解元
在下一等是会试
考中的叫会元
在下一等是殿试
(皇上亲自主持)第一名是三元中的状元
殿试后分仨级别
第一等
进士及第
仨人
状元
榜眼
探花
第二等若干名
叫赐进士出身
第三等若干名
叫赐同进士出身


想要了解藏品的价值和历史背景
来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
我们的专业文物鉴定团队为您提供专业的鉴定服务
艺术品鉴赏指南
让您成为艺术品专家
藏品鉴定
只需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
我们的专家团队为您提供专业的文物鉴定服务
藏品世界的色彩
从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开始探索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明代状元及第值钱”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