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陶碗值钱吗

雅集网/冉 阅读

本文目录

福陶底款什么年代

福陶瓷器最早初始与唐代
古代人清理现场时
无意中发现了那个烧制了一整晚的陶碗
他们惊喜的发现
烧制后的泥块
比晒干更坚固耐用
而且装置食物不会粘到泥渣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他们开始将泥巴捏造成各种各样的简陋器型
然后用火烧制
用来装置生活物品
于是陶器就这样诞生了

哑光釉盖碗和枢府釉有区别吗

有区别

因为哑光釉盖碗与枢府釉都是中国传统的瓷器釉料种类
哑光釉盖碗的特点是表面呈现出润滑的哑光效果
适合制作茶具

而枢府釉则以其颜色强烈、厚重、通透为特点
更加适合制作大型器皿或雕塑

此外
哑光釉盖碗多产于南方瓷窑
而枢府釉多产于北方瓷窑
因此两者在文化传承、历史渊源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楼兰古城有什么宝物

一、 石器

1、细石器遗物 主要有柱状石核、盘状刮削器、细石叶三角形石镞、桂叶形石矛、励石等
均为在罗布泊沿岸和楼兰城采集
现藏自治区博物馆、新疆考古研究所和巴州文馆所
扇形石核、石镞、刃片等
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库鲁克塔格山脚采集
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2、其他石器 有石刃、石花押等
均为楼兰古城**
料石串珠
为瓦石峡古城**
现藏自治区博物馆和新疆考古研究所

二、 陶器

1、 汉代遗物 主要有:①陶碗
高5.3厘米
口径7厘米
夹砂红陶
②带流陶杯
通高9~10厘米
口径11.5厘米
底径11厘米
有宽而较长的流
流长和宽均为4.5厘米
槽深2.5厘米
土红色
直口微鼓腹
大平底环状单耳
③陶灯
通高12厘米
灯盏直径8.5厘米
盏高4.6厘米
底径5.7厘米
夹砂灰陶
上述陶器均为楼兰古墓**
现藏自治区博物馆

2、 汉-晋时期遗物 主要有:陶甑
高24.5厘米
口径25厘米
壁厚0.8厘米
夹砂粗灰陶质
口微敞
尖唇
短颈
曲肩
肩上有二扳式小耳
平底
底部有许多小圆孔
楼兰古城**
现藏于自治区博物馆

3、 宋-元时期遗物 ①陶**子
最大腹径30厘米
高20厘米
流长8厘米
直径5厘米
夹砂灰褐陶
圜底带状提梁
腹部刻划浪纹、锥刺纹等
②陶坩埚数件
通高8~11厘米
直径5~6厘米
圆柱形
圜底
内壁残留铜渣
瓦石峡古城遗址**
现藏自治区博物馆和新疆考古研究所

三、 木器

1. 陶石并用时代遗物 主要有:角形木杯
通高16.5厘米
口径6厘米
利用圆木自然形态加工而成
平口
中间掏空
还有木刀、穿木羊角、轮脊形木条、木雕人像等
为孔雀河古墓**
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2. 汉代遗物 主要有:①高足木盘
通高13厘米
四柱足承托一椭圆形木盘
木盘长39厘米、宽24厘米、厚3厘米
②折肩木环
通高14厘米
口径11.5厘米
底径6厘米
折肩双腹敞口
沿外折
上腹部作内弧形
下腹部斜收作小底
两腹间内刻绕体弦纹两道
圆形小平底
均为罗布泊高台古墓**
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3. 汉-晋时期遗物 主要有:镂空木牌
通高9厘米
宽5.3厘米
厚1.5厘米
略呈方形
有一短柄
器身中镂有二长条孔
此外
还有雕花木牌、木俑等
均为楼兰古城**
木梳为米兰古城采集
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四、 漆器

汉代遗物
主要有漆环、漆器盖等
均为罗布泊高台古墓**
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五、 骨器

1. 铜石并用时代遗物 主要有:骨针
长10厘米左右
柄部刻有几何形纹饰
孔雀河古墓沟**

2. 汉-晋时期遗物 主要有:骨梳、骨雕动物饰件
均为楼兰古城**

3. 唐代遗物 主要有:吐蕃文卜骨
长17.5厘米
宽2.3~10.7厘米
骨上墨书吐蕃文4行
米兰古戌堡**
以上骨器现藏自治区博物馆和新疆考古研究所

六、 铜器

1. 汉代遗物 主要有:铜镜(残)
罗布泊高台古墓**
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鼓腹
圆底
壁薄如纸
有对称两钮耳
②铜镊
长5.4厘米
镊身宽0.8厘米
镊柄长有活动箍
可以上下收放
此外
还有小铜人、铜针、铜环、燕尾式铜镞
以及各种铜饰物等
均为楼兰古城**
鎏金铜鹿、铜钗等为米兰古城**
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2. 宋-元时期遗物 主要有:铜矛
长6.2厘米
宽2.5厘米
矛头残断
中间起棱
两侧矛刃扁薄锋利
矛柄长1.5厘米
此外还有铜勺、各种铜饰牌、铜首饰等
均为瓦石峡古城**
现藏自治区博物馆和新疆考古研究所

七、 铁器

1. 汉代遗物 主要有:铁镞
共6件
均为三棱形带翼铁镞
长5-8.9厘米
宽2厘米
现藏自治区博物馆

八、 古钱币

1. 汉代榆夹半两钱 圆环孔
钱径0.9厘米
孔边长0.3厘米
厚0.8厘米
无内外廊
正面有“半两”二字
背面平正
新莽大泉五十
圆环方孔
钱径2.5厘米
孔边长1.7厘米
外廊0.1厘米
面铸“大泉五十”字样
贵霜钱币
圆形无孔
直径2.7厘米
厚0.3厘米
钱面图案似为单人骑驼
以上古币均为楼兰遗址区采集
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2. 其他古钱币 主要有汉代的五铢钱、新莽时期的货泉钱币、唐代的开元通宝等
在楼兰古城、米兰古城和瓦石峡古城均有采集
现藏自治区博物馆、新疆考古研究所和巴州文管所

九、 玻璃和玻璃制品

1. 汉-晋时期遗物 有玻璃片3块
半透明色泽
分别为淡红、草绿、灰白
楼兰古城**
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2. 宋-元时期遗物 主要有长颈玻璃瓶
通高16.9厘米
口径5厘米
浅绿色
小平口
长颈
凹底
瓦石峡古城**
现藏自治区博物馆

一十、 毛织品

1. 铜石并用时代遗物 毛毯
土黄色
毛线粗细均匀
毯面平整
边有流苏
流苏长1.5-2.5厘米
平纹
每平方厘米有径线6根
孔雀河古墓沟古墓**

2. 汉代遗物 主要有毛毯、毛织物等
均为罗布泊高台古墓**

3. 汉-魏时期遗物 有毛织鞋等
米兰古城**
以上毛织品均藏自治区博物馆和新疆考古研究所

十一、丝织品

1. 汉代丝织品 主要有①《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
锦长34.4厘米
宽22.8厘米
锦面以蓝色线作底
黄、褐、草绿三色线显花
锦面有花纹
在较粗的攀枝叶花中织有瑞兽
夹织汉文录、隶书《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吉祥语
织纹密度为每平方厘米经线43根、纬线24根
②绢衣
长约15厘米
系依照**衣服所作冥衣
宽衣长袖
腰部有两根带子系结
绢为黄褐色
领、袖和下摆用黄绢贴边
此外
还有《永昌》锦、鱼纹锦、鹿纹锦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续世》锦等
均为罗布泊高台古墓**

2. 以上丝织品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十二、农作物

1. 铜石并用时代的麦粒 孔雀河古墓沟**

2. 汉-晋时期的麦穗、糜子、西方经济、桃

核等 均为楼兰古城**
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十三、木简和文书

1. 汉文木简和文书与去卢木简和文书 共数十件
均为汉-晋时期的遗物
在楼兰古城和米兰古城均有发现
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2. 吐蕃文木简和文书 唐代遗物
均为米兰古城吐蕃古戌堡**
木简数十枚
正背两面均横写墨书吐蕃文
文书为纸质
正面为横写墨书吐蕃文
现藏自治区博物馆

3. 元代文书 两件
一号和二号
1979年在瓦石峡古城**
均为纸质墨定的汉文行书
有俗体字和别字
一号文书长19.5厘米
宽17.5厘米
上戳印有“矩形”墨迹
残留一行13个字“……”月二十五管军副元帅兀浑察
”二号文书中间烧断
缺末尾
长约30厘米
宽约23厘米
有完整字128个
开头有“管军百户史整 状申本管军人程荣…不获若不申覆灼恐早晚官司
后有“廊州…程荣拢留阔录赤一名李保儿……枪一条头盔一顶首刀一口……
”元代文书现藏自治区博物馆

十四、吐蕃文石碑刻与石刻佛经

1. 吐蕃文石碑刻 唐代遗物
在阿尔金山中采集
长27.6厘米
宽20.4厘米
厚1.4厘米
阳阴吐蕃文四行
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2. 古藏文石刻佛经 1984年
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库鲁克皮特勒克塔格山北麓和祁曼塔格山南部的120公里的广大范围内
有5处发现了大量用古藏文刻写佛经的石板
总数量为2000片以上
其中最多一处达500余片
刻经石板大多选用黄色砂岩、千枚岩、板岩
其中最大的一块长125厘米
宽53厘米
厚6厘米
凿字11行
多达1000余字
石板多为两面刻字
刻法分阴文、阳文两种
每块石板文字大小各异
字体各具风格
有的工整严谨
有的奔放流畅
有的浑厚苍劲
有的潇洒秀丽
而且刀法娴熟
一丝不苟
颇具匠心
据鉴定
石刻佛经属7~8世纪文化
部分石刻佛经现藏县文化馆

十五、古尸

1980年4月
新疆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在罗布泊地区铁板河一号墓(LOTMI)
发掘出一具完整的古代罗布泊人尸体
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干尸
身长约1.52米
古尸脸面清秀
脸形瘦削
深目高鼻
其皮肤、指甲、毛发保存完好
皮肤呈褐色
头发为黄褐色
古尸**时
上身赤露
只裹着一条织造极粗糙的“毛布”
下半身用一块光板羊皮裹着
头上戴着一顶毛织的帽子
帽子上插有两根雁翎
脚上穿一双皮制的靴子
古尸的脸部盖有一块羊皮
羊皮上面覆盖着一个用芨芨草杆和香蒲草叶编织的扁筐
她的头旁还有一个提篓
也是用与上述扁筐相同的原料编织而成的
这具女尸经上海第一医学院等单位测定
其死亡年龄大约在40-50岁之间
据我国从事古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初步鉴定
认为这具古尸有古代雅利安人种的特征
经碳14测定
古尸距今约3800年左右
古尸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请问
中国历朝茶具的特点有什么区别(如:唐宋元明清)

从饮茶开始就有了茶具
从一只粗糙古朴的陶碗到一只造型别致的茶壶
历经几千年的变迁
这一只只茶具的造型、用料、色彩和铭文
都是历史发展的反映
历代茶具名师艺人创造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茶具艺术品
留传下来的传世之作
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董

茶具如同其他饮具、食具一样
它的发生和发展
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共用到专一
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
随着“茶之为饮”
茶具也就应运而生
并随着饮茶的发展
茶类品种的增多
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
而不断发生变化
制作技术也不断完善

1、隋及隋以前的茶具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
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
这种器具是陶制的缶
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
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
如果当时饮茶
自然只能土缶作为器具
史实表明
我国的陶器生产已有七八千年历史
浙江余姚河姆渡**的黑陶器
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
但按现有史料而论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前2068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具
已而盖藏”
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尽”作“净”解
《僮约》原本是一份契约
所以在文内写有要家僮烹茶之前
洗净器具的条款
这便是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
最早谈及饮茶用器具的史料

但是
明确表明有茶具意义的最早文字记载
则是西晋(公元265--316年)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
其内有(心为茶荈剧
吹嘘对鼎
)这“鼎”当属茶具
唐·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公元317--323年)时
“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
往市鬻之
市人竞买
自旦至夕
其器不减
”接着
《茶经》又引述了西晋八王之乱时
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306年蒙难
从河南许昌回洛阳
侍从“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
所有这些
都说明我国在隋唐以前
汉代以后
尽管已有**的专用茶具出现
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
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两者是共用的

2、唐(含五代)28种茶具

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
更加讲究饮茶情趣
因此
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
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
具有实用性
而且
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
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
且有很高的艺术性
所以
我国的茶具
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
中唐时
不但茶具门类齐全
而且讲究茶具质地
注意因茶择具
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
本世纪80年代后期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
与陆羽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辉
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
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
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
有关唐代宫廷茶具
下面已分件专述
这里
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28种茶具
按器具名称、规格、造型和用途
分别简述如下

蕾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唐煮茶过程中需要加入盐

风炉 形如古鼎
有三足两耳
“厚三分
缘阔九分
令六分虚中”
炉内有床放置炭火
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
用于通风
上有三个支架(格)
用来承接煎茶的
炉底有一个洞口
用以通风出灰
其下有一只铁制的灰承
用于承接炭灰
风炉的炉腹三个窗孔之上
分别铸有“伊公”、“羹陆”和“氏茶”字样
连起来读成“伊公羹
陆氏茶”
“伊公”指的是商朝初期贤相伊尹
“陆氏”当指陆羽本人
《辞海》引《韩诗外传》曰:“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
”这是用鼎作为烹饪器具的最早记录
而陆羽是历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创者
所以
长期以来
有“伊尹用鼎煮羹
陆羽用鼎煮茶”之说
一羹一茶
两人都是首创者
由此可见
陆羽首创铁铸风炉
在中国茶具史上
也可算是一大创造

灰承 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
放置在风炉底部洞口下
供承灰用

炭挝 是六角形的铁棒
长一尺
上头尖
中间粗
握处细的一头拴一个小
也可制成锤状或斧状
供敲炭用

火筴 又名筋
是用铁或铜制的火箸
圆而直
长一尺三寸
顶端扁平
供取炭用

交床 十字形交叉作架
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
供置用

夹 用小青竹制成
长一尺二寸
供炙烤茶时翻茶用

纸囊 用剡藤纸(产于剡溪
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市境内)双层缝制
用来贮茶
可以“不泄其香”

碾 用桔木制作
也可用梨、桑、桐、柘木制作
内圆外方
既便于运转
又可稳固不倒
内有一车轮状带轴的堕
能在圆槽内来回转动
用它将炙烤过的饼茶碾成碎末
便于煮茶

拂末 用鸟羽毛做成
碾茶后
用来清掸茶末

罗合 罗为筛
合即盒
经罗筛下的茶末盛在盒子内

则 用海贝、蛎蛤的壳
或铜、铁、竹制作的匙、小箕之类充当
供量茶用

水方 用稠木
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
板缝用漆涂封
可盛水一斗
用来煎茶

漉水囊 骨架可用不会生苔秽和腥涩味的生铜制作
此外
也可用竹、木制作
但不耐久
不便携带
惟用铁制作是不适宜的
囊可用青竹丝编织
或缀上绿色的绢
囊径五寸
并有柄
柄长一寸五分
便于握手
此外
还需做一个绿油布袋
平时用来贮放漉水囊
漉水囊实是一个滤水器
供清洁净水用

瓢 又名牺杓
用葫芦剖开制成
或用木头雕凿而成
作舀水用

竹夹 用桃、柳、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
长一尺
两头包银
用来煎茶激汤

熟盂 用陶或瓷制成
可用水二升
供盛放茶汤
“育汤花”用

鹾簋 用瓷制成
圆心
呈盆形、瓶形或壶形
鹾就是盐
唐代煎茶加盐
鹾簋就是盛盐用的器具

揭 用竹制成
用来取盐

碗 用瓷制成
供盛茶饮用
在唐代文人的诗文中
更多的称茶碗为“瓯”
此前
也有称其为“盏”的

畚 用白蒲编织而成
也可用
衬以双幅剡纸
能放碗十只

札 用茱萸木夹住栟榈皮
作成刷状
或用一段竹子
装上一束榈皮
形成笔状
供饮茶后清洗茶器用

涤方 由楸木板制成
制法与水方相同
可容水八升
用来盛放洗涤后的水

滓方 制法似涤方
容量五升
用来盛茶滓
巾用粗绸制成
长二尺
做两块可交替拭用
用于擦干各种茶具

具列 用木或竹制成
呈床状或架状
能关闭
漆成黄黑色
长三尺
宽二尺
高六寸
用来收藏和陈列茶具

都篮 用竹篾制成
里用竹篾编成三角方眼
外用双篾作经编成方眼
用来盛放烹茶后的全部器物

以上28种器具
是指唐时为数众多的茶具而言
但并非每次饮茶时必须件件具备
这在陆羽的《茶经》中说得很清楚
在不同的场合下
可以省去不同的茶具

3.宋(含金、辽)茶具

宋代的饮茶方法与唐代相比
已发生了一定变化
主要是唐人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
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
本世纪以来
河北宣化先后发掘出一批辽代墓葬
其中七号墓壁画中有一幅点茶图
它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用点茶法饮茶的生动情景

到了南宋
用点茶法饮茶更是大行其道
但宋人饮茶之法
无论是前期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
还是后期的以点茶法为主
其法都来自唐代
因此
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
只是煎茶的
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
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
专门写了“论茶器”
说到当时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列出的茶器有碾、罗、盏、筅、钵、瓶、杓等
这些茶具的内容
与蔡襄《茶录》中提及的大致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
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详
他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茶用具之大成
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
称之为“十二先生”
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
赐以名、字、号
足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茶具钟爱之情
“图”中的“十二先生”
作者还批注“赞”誉

其实
《茶具图赞》所列附图表明
韦鸿胪指的是炙茶用的烘茶炉
木待制指的是捣茶用的茶臼
金法曹指的是碾茶用的茶碾
石转运指的是磨茶用的茶磨
胡员外指的是量水用的水杓
罗枢密指的是筛茶用的茶罗
宗从事指的是清茶用的茶帚
漆雕密阁指的是盛茶末用的盏托
陶宝文指的是茶盏
汤提点指的是注汤用的汤瓶
竺副师指的是调沸茶汤用的茶筅
司职方指提清洁茶具用的茶巾

宋人的饮茶器具
尽管在种类和数量上
与唐代相比
少不了多少
但宋代茶具更加讲究法度
形制愈来愈精
如饮茶用的盏
注水用的执壶(瓶)
炙茶用的钤
生火用的铫等
不但质地更为讲究
而且制作更加精细

4.元代茶具

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
无论是茶叶加工
还是饮茶方法
抑或是使用的茶具
元代是上承唐、宋
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元代统治中国不足百年
在茶文化发展史上
找不到一本茶事专著
但仍可以从诗词、书画中找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
在当时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
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

在元代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形条茶饮用的方法已较为普遍
这不仅可在不少元人的诗作中找到依据
而且还可从**的元冯道真墓壁画中找到佐证
在图中
没有茶碾
当然也无须碾茶
再从采用的茶具和它们放置的顺序
以及人物的动作
都可以看出人们是在直接用沸水冲泡饮茶
用于点茶用的元影青的刻花执壶

5.明代茶具

明代茶具
对唐、宋而言
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
因为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
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
元代时
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
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
这样
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
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
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
因为从明代至今
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
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

另外
由于明人饮的是条形散茶
贮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
而饮茶之前
用水淋洗茶
又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
因此就饮茶全过程而言
当时所需的茶具
明·高濂《遵生八笺》中列了16件
另加总贮茶器具7件
合计23件
但其中很多与烧水、泡茶、饮茶无关
似有牵强凑数之感
这在明·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已说得很明白:“吾朝”茶的“烹试之法”
“简便异常”
“宁特侈言乌府、云屯、苦节君、建城等目而已哉”明代张谦德的《茶经》中专门写有一篇“论器”
提到当时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8件

不过
明代茶具虽然简便
但也有特定要求
同样讲究制法、规格
注重质地
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
以及茶具制作工艺的改进
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
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
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
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

总的说来
与前代相比
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
有改进的是茶盏
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
在这一时期
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
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

6.清代茶具

清代
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
除绿茶外
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
形成了六大茶类
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
所以
无论哪种茶类
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
在这种情况下
清代的茶具无论是种类和形式
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

清代的茶盏、茶壶
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
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
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
清时的茶盏
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
最负盛名
清代瓷茶具精品
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
其时
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
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
清代的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
又有新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任溧阳县令、“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
传说他设计了新颖别致的“八壶式”
由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制作
待泥坯半干时
再由陈曼生用竹刀在壶上镌刻文或书画
这种工匠制作
文人设计的“曼生壶”
为宜兴紫砂茶壶开创了新风
增添了文化氛围
乾隆、嘉庆年间
宜兴紫砂还推出了以红、绿、白等不同石质粉末施釉烧制的粉彩茶壶
使传统砂壶制作工艺又有新的突破

此外
自清代开始
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贝壳等)茶具也开始出现
自成一格
逗人喜爱
终使清代茶具异彩纷呈
形成了这一时期茶具新的重要特色

7.现代茶具

现代茶具
式样更新
名目更多
做工更精
质量也属上乘
在这众多质地的茶具中
贵的有如金银茶具
廉的如竹木茶具
此外还有用玛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
枚不胜数

农村办酒席中的八大碗指的是什么

八大碗往往用于宴客之际
每桌八个人
桌上八道菜
上菜时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
看起来爽快
吃起来过瘾
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
清真八大碗  在大厂回族的饮食文化上“清真八大碗”享有盛名
历史悠久
广泛流传
经久不衰
究其历史
之所以能发展流传和出名
归纳起来主要因由有二
  其一
这里的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
按教规不许喝酒
不饮酒就不用预备炒菜
同时教规教义上提倡节俭
反对铺张
任何铺张浪费都是“古那海”(罪过)
  其二
历史上
大厂回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
而回族人民又十分好客
为此勤劳智慧的回族群众创造了宴席形式——“清真八大碗”
既节俭
又表达了宴客的氛围
这“八大碗”中有炖牛肉、炖杂碎
胡萝卜、长山药、海带、醋溜白菜、粉条、丸子、炸豆腐等
以八碗为限
灵活配伍
稍富的可上两碗杂碎
两碗肉
穷苦一点儿的
可八大碗仅上“菜帽”
下面一律用胡萝卜垫底
几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从这套清真菜谱中
可领略大厂清真饮食文化之一斑
因为他充分显示了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八大碗”虽然用料普通
但是由于流传久远
制作讲究
风味独特
其中炖牛肉、炖杂碎是大厂清真家常菜中的精品
多年的烹饪经验
佐料齐全
微火浸炖
已使其达到色香味俱佳的上乘水平
而胡萝卜、海带、长山药、醋溜白菜、炸豆腐等菜
既本着节约办事
又完全符合现代科学饮食之道
无论从医药学、营养学、保健学等各方面都显示出了独到、高明之处
正定八大碗   正定历史悠久
文化积演雄厚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正定八大碗是正定一带民间传统菜肴的主要代表
此技艺创造经地历史演变和战乱直到唐代才基本定型并开始广泛流行
  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
四荤以猪肉为主(本店采用奥开冷鲜肉)
并精选肘子肉
后臀肉
还有以精肉做成馅制成肉丸子分为扣肘、酥肉、扣肉、方肉、肉丸子
四素以萝卜、海带、粉条、豆腐为主
经过其独特制作工艺做熟而成
由此技艺制作的八大碗已经成为该县城乡婚庆、重大节日招待尊贵客人时
不可缺少的一套菜肴
已成为正定县民俗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
  此技艺主要在选料、刀功、火候掌握以及配料的选购等
由此制作的八大碗
制作精良
选材考究
经济实惠
肥而不腻、老少皆宜
且具色香、味、型俱佳兼具显著
北方菜肴特征
荤素搭配
营养丰富
吃法讲究
现已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工艺流程和记忆标准
不断被不同食用人群所接受和喜爱
同时
也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滕州八大碗   有人说“滕州八大碗”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孟尝君
也有人说
是康熙下江南时途经滕州
吃了这八碗席后感觉特美
就用满人的习俗封此席为“八大碗”
“八大碗”才得以正式命名
  滕州八大碗古时用黑瓷陶碗
一共八件
大小相同
后来演变成黑瓷
白瓷
铜器和不锈钢器皿
为了保持原汁原味和古老本真
现存的老字号饭店仍以黑陶瓷大碗为盛具
以木炭或焦炭为火源
进行蒸煮烹调
八大碗的菜名和先后顺序皆有讲究
一般为一道金鸡
二道银鲤
三道铜肘
四道玉卵
五道稣菜
六道豆腐
七道辣酱
八道清炒
其成分多为鸡、鱼、肉、蛋、土豆条、藕片、辣椒、芹菜、白菜、黄豆芽、绿豆芽等
不一而足
再配上甜酱、酱油、食醋和味精、香菜、料酒、花椒、大茴、葱、姜、蒜等佐料
经怒火焦灼
翻滚烹烙后
嗞啦啦倾倒入碗中
顿觉清香撩鼻
一准让你欲望陡升
唾液横流
嗅其清香
尝其酸辣
嚼其筋道
咽其柔舒
叫人回味无穷方吃又想
  如果你吃不完
不妨把这八种菜肴打一个大包
往冰箱一放
第二天用文火煮熟蒸透后再食
会吓你一跳
八大碗菜混在一起
品尝起来简直是无与伦比妙不可言
那滋味那感觉给个神仙也是不换的
  再后来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八大碗好像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需要
于是
许多人在八大碗基础上
又相继衍生和创造出“小八四”和“大八四”
这些名字和标准也越来越成为人们争相夸富和奢侈的理由和方式
而且
在味道和做法上也愈来愈偏离“地道”
  为保护老字号和滕州古老饮食文化
在政府的扶持下
老艺人老作坊又一次再现滕州城
老字号“八大碗”重摇旗旌
古朴上岗
用原生态为今滕州吟唱着新的未来


想要了解藏品的市场趋势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专业的鉴定专家等着为您服务
尽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藏品历史
尽在您的指尖
连接全球收藏家社区
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唐代陶碗值钱吗”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