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_铅黄釉绿彩莲瓣纹罐_鉴定特征与方法

雅集网/冉 阅读

北朝_铅黄釉绿彩莲瓣纹罐

北朝_铅黄釉绿彩莲瓣纹罐_鉴定特征与方法(图1)

铅黄釉绿彩莲瓣纹罐
北朝
高23.5厘米
口径7.7厘米
足径8.4厘米

罐直口
短颈、溜肩
肩部有四弓形系
腹下渐收敛
实足
底略内凹

口部及下腹部各刻弦纹一周
肩部刻弦纹数道
四系之下刻忍冬纹一周
腹部刻下覆莲瓣纹

器身上半部施黄色透明釉
又于八等分处各施绿彩一道
下部露胎

此罐胎质洁白
造型工整
釉色突破了单一色彩
更富装饰性
为丰富多彩的唐三彩工艺开创了先河

忍冬纹与莲瓣纹组合是佛教艺术的装饰题材

此罐有确切年代可考
其造型和纹饰对研究北齐时期的宗教观念及艺术等均有重要意义

此罐1958年**于河南省濮阳李云墓

李云为北齐车骑将军

据**墓志记载
该墓为李云夫妇合葬墓
葬于北齐后主武平七年(576年)
由此可断定此罐年代的下限

因有确切年代可考
其造型和纹饰对研究北齐时期的宗教观念及艺术等均有重要意义

该墓**的另一件黄釉绿彩罐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造型及釉色与这件相同
唯四系是方形的
与之有别

铅黄釉属于低温铅釉

低温铅釉的发明比青釉要晚得多
但在汉代已相当普遍

它的特点是釉面光泽强
表面平整光滑
釉层清澈透明
犹如玻璃一样
但硬度比较低
容易出现划痕
化学稳定性较差

传统的低温色釉的主要品种有绿、黄、蓝、红、紫等多种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
以后各朝多有烧造

以“黄”与“皇”谐音
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
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

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
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
然后施黄釉
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

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
故有“浇黄”之称

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
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

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
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
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

其釉面光洁
釉色浅淡娇嫩

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
其呈色几无差异
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莲花俗称“佛花”
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

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
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

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
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

大多数情况下
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陶瓷器装饰纹饰之一
为最早出现的缠枝纹
枝叶蔓卷
相缠成带状

始见于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上
隋、唐两代盛行

一般与莲瓣纹组合
成为佛教艺术装饰题材之一

后人将忍冬纹归于卷草纹范畴

唐代低温彩色铅釉陶的通称

它以含铜、铁、钴、锰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做呈色剂
入铅做助熔剂
即可以直接施彩釉入窑经800℃左右低温一次烧成

也可以先烧素胎
再施彩釉入窑低温二次烧成

所谓“三彩”即多彩之意
包括黄、绿、白、褐、蓝、黑、紫等多种色彩
有的一色单用
有的多色混合使用
而黄、白、绿三色在三彩器中最为常见

制作时先在胎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然后有意识地施以各种色釉
或者使用类似“蜡染”的所谓“漏花”技法
做成色彩缤纷的器物

唐三彩是在汉代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三彩器始创于唐高宗时而盛于开元朝
多用作随葬明器
在我国河南、陕西等地有大量**

其器类繁多
包括日用器皿、建筑物、家具、动物、人物等
均有制作
其中各种动物俑及人物俑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盛誉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发掘未来的收藏趋势
从我们开始
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
您的藏品价值倍增
我们的专业鉴定团队为您提供准确的鉴定报告
让您的藏品更加有价值
有藏品问题

我们的专家随时为您解答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北朝_铅黄釉绿彩莲瓣纹罐_鉴定特征与方法”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