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_明黄缎绣云龙纹吉服袍_【价格及图片】_古董鉴定拍卖

雅集网/冉 阅读

清乾隆_明黄缎绣云龙纹吉服袍

清乾隆_明黄缎绣云龙纹吉服袍_【价格及图片】_古董鉴定拍卖(图1)

明黄缎绣云龙纹吉服袍
清乾隆
身长146厘米
两袖通长186厘米
袖口宽19.5厘米
下摆宽123厘米
开裾长69厘米

清宫旧藏

吉服袍为清代皇后吉服
也称龙袍

据清朝典制
皇后龙袍有三式
此为其一

袍以明黄色缎地绣云龙纹为面
月白色绸里

圆领
右衽大襟
袖由袖身、中接袖、接袖及马蹄形袖端组成
左右开裾式双层长袍

右襟钉银鎏金水纹錾花扣四枚

领口拴黄纸签
上墨书:“乾隆三十三年五月初五日收明黄金龙夹袍一件

”龙袍用五彩丝线和二色圆金线刺绣花纹
袍身共绣五爪正面金龙九条
其中胸、背及两肩正龙各一
下襟正龙四
里襟正龙一

另在石青色领的前后绣金正龙各一
左右及交襟处绣行龙各一
石青色中接袖绣金行龙各二
马蹄袖端绣正龙各一

下摆绣八宝立水

周身点缀五彩流云及万字、蝙蝠、磬、如意、书、瓶、灵芝等杂宝纹

龙袍所绣花纹运用了套针、齐针、接针、滚针、钉线、戗针、打籽、平金和盘金等多种针法

海水由红、蓝、绿、黄、绛五色组成
每色用戗针晕色为深浅两个色阶
五色以白色相间
且均施以盘双金线
以此作分界线
使海水层次丰富
显出波光粼粼的效果

云纹以天蓝为主色
配以红、绿和白色
愈显多彩多姿
飘扬飞逸

龙纹绣制最为精细
多种针法参差并用
脸部平金
眼鼻齐针
须发套针
牙齿打籽
背鳍尾鳍和爪甲摽针
鳞片迭鳞针
突出而又生动地表现出金龙神采飞扬、腾游律动之气势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

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
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
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

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
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吉服袍
包括龙袍和**袍
在皇帝生日、年节等喜庆日子穿用

龙袍惟皇帝可穿用
列十二章
绣金龙九条
间饰五彩云蝠
下摆饰八宝立水
款式为圆领右衽大襟
四开裾
马蹄袖口
窄袖加接袖

**袍为皇太子、皇子、亲王及亲王世子穿用
又称花衣
饰四爪**九条
依等级分别用杏黄、金黄、石青等色地

 典章制度

三式是文人雅士几案上的常备设置
为焚烧檀香的器具
具有除臭驱邪、散发香气之功用
由炉、瓶、盒三件组成
故名

炉用于燃香
瓶放置铲、箸
用于铲除香灰和夹取檀香
盒存储檀香

三式既有实际用途
又兼陈设欣赏功能
因此备受帝王青睐

清宫造办处曾大量制造三式
置于各个宫殿之中使用

传世作品有掐丝珐琅、玻璃等工艺品种

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

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
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服装开襟形式之一
衣襟开于衣服的右侧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

近代称“火镀金”

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

汉代称“金涂”或“黄涂”

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
涂在铜器表面
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
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

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
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
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
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

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
盛行于战国
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又称黄麻纸

即以本色麻纸染以黄檗(又称黄柏
芸香科落叶乔木
皮中有生物碱-小柏碱
既是染料
又是杀虫防蛀剂)树汁而成

古代素以黄色为贵
自魏晋至唐宋时期
染黄纸最为盛行

黄纸多用于写经
也是皇帝书写诏书的常用纸张

科举甲科进士及第者的名单均用黄纸书写
固有“黄甲”、“金榜”之称

殿试时皇帝用黄纸书写而发布的文告又称“黄榜”

近年来在我国敦煌石窟发现的写经大都为黄纸
于此可见我国染纸加工技艺历史之悠久

彩瓷品种之一

“五彩”意为多彩
且一般来说
其中必含红彩

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
再经彩炉低温烧成

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

按生产工艺之不同
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宣德时已有五彩
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
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
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
称青花五彩

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
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

自雍正朝始
粉彩盛行
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

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
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
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又称捻金线
是将金箔切成细丝后
以丝线为芯捻制而成
线身为圆形
故称圆金线

 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图案
又称“跑龙”

龙的造型特点是
龙头向前
尾在后
头为侧面
四肢两前两后、各为一蹬一伸

佛前供器
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

由**、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

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
万劫不息
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
伞代表张弛自如
曲覆众生
盖代表遍覆三千
净一切乐
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
罐代表福智圆满
具完无漏
鱼代表坚固活泼
能解坏劫
肠代表回环贯彻
一切通明

因为八宝寓意吉祥
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中国古代服饰纹样

由八宝纹及立水纹组合而成
多织绣于袍褂的下摆

这里的八宝亦称杂宝
常见者有珊瑚珠、珊瑚枝、方胜、**、杯、古钱、火珠、如意、书、画、蕉叶、灵芝、元宝、磬等
可随意选取数件组成图案

立水由许多并列的弯曲线条
即水脚和水脚之上波涛翻滚的水浪组成

八宝置于水浪之上
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义外
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之寓意

纹与八宝平水纹不同
前者水脚和水浪明显较后者更长更高
前者施用于吉服
后者施用于朝服

蕈的一种

食用灵芝
有强筋骨、益精气的滋补作用

灵芝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

灵芝的出现
预兆着国泰民安
世事昌达
所谓“圣人休祥
有五色神芝含秀而吐荣”(《神农本草》)

《瑞应图》也称:“芝英者
王者德仁而生

”灵芝图案多出现于各种材质的古代艺术品和建筑彩画中

由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物所组成的纹饰

通常有珠、钱、磬、祥云、方胜、**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

 苏绣主要针法之一

始于唐代
盛于宋代
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
流传很广

根据纹样表现效果
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平套针法

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
外缘齐整
第二皮称“套”
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
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
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
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
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

各皮依此类推
绣到纹样边尽处

针脚要齐整
丝丝相夹
使镶色和顺
绣面平服


集套针法

大致与平套相同
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
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
向内长短参差
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
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
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
近圆心处要藏针
越近圆心藏针越多
直到绣满为止


散套针法

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
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

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
排针密
内则长短参差

即“平针”、“直针”

以针线平行或斜向地刺绣在织物上
起针和落针均位于纹样边缘
针脚排列紧密
绣面匀称平整
不重叠
不露地

中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

接针用于条纹绣
后针衔接前一针末尾
连结成条形

适用于绣文字、孔雀羽毛、鸳鸯及鸭子的头部羽毛等
可作为缠针补充针法

滚针绣是两线紧
连成条纹
线条长短一律
但转折处针脚要略短
以便转折自如

第二针在第一针的中间处落针
将针迹藏在第一针之下
第三针在第二针的中间处
即紧接第一针的末端落针
依此类推

钉线是将绣成的线条一针钉紧以起到钉牢加固作用的针法

 苏绣传统针法之一

其绣制特点是层次清晰匀齐
富有装饰性
又分正戗与反戗两种针法

一、正戗针法是用齐针分皮由里向外顺序绣制
后针继前针
第一皮先按纹样外缘用齐针出边
针脚要整齐
第二皮起称“抢”
要接第一皮线条的末尾

以后类推

设色逐渐由深至浅或由浅入深均可
但要按顺序进行绣制
层次要清晰

二、反戗针的特点是先将所绣制的纹样分成若干皮
除第一皮外都要绣一扣线
由内向外按顺序绣制
每一皮绣线都要比正抢清晰齐整

笫一皮采用齐针绣
第二皮开始绣扣线
扣线绣在前一皮两侧线条的末尾横绣一针
在第二皮绣线的中心点起针
将横线绣成弧形
从中心点向两侧绣制
以后类推

无论正戗与反戗针法
均为刺绣品中经常运用的针法

 我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

用线条绕成小粒绣一针
如籽一般

由古老的锁绣发展而来
多用于绣制花心

 用金线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的一种针法

其绣法是用金线、丝线两种线沿纹样外缘逐步向内铺扎而成
金线为铺线
丝线为钉线
行与行之间钉线相互间隔
形成桂花形
直到绣满纹样为止

此种针法在明清时期为京绣、苏绣所常用


藏品鉴定
找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
我们的专业鉴定团队为您的藏品提供专业、准确、可信赖的鉴定服务
专业的鉴定专家等着为您服务
尽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拥有藏品是一种快乐
而了解藏品价值更是一种幸福
来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
让我们一起了解藏品的历史与文化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清乾隆_明黄缎绣云龙纹吉服袍_【价格及图片】_古董鉴定拍卖”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