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宣德时期鲜红釉碗,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明代宣德时期鲜红釉碗<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红釉
明代宣德
高8厘米
口径18.9厘米
足径8厘米
清宫旧藏

  碗撇口
深腹
圈足
通体施红釉
圈足内施青白釉
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代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
外围青花双线圈

  宣德朝是明代红釉器制作最辉煌的时期
宣德时期
红釉制品不仅在数量上有明代显的增加
而且较之永乐鲜红釉器更胜一筹
出现了宝石红、祭红、积红、霁红、鸡血红、牛血红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种
宣德红釉呈色浓艳
又往往在器物转折变化的棱角处隐现胎骨而呈现白色筋脉
增添了观者视觉的变化
耐人寻味
这时的红釉器造型更加丰富
除碗、盘、高足杯外
洗、炉、梅瓶僧帽壶、卤壶、梨式壶等亦多见
辅助装饰除暗花外尚有描金彩者
此碗在口沿部位形成的一线白釉俗称“灯草口”
红釉的积釉处显现青灰色
最厚处气泡密集
这是宣德红釉典型的时代特征
其色调深沉
不流釉
不脱釉
被称为“宣红”
宣德后
红釉一度衰落
直到清康熙时才恢复

  颜色釉品种之一
景德镇窑自元代开始烧造高温铜红釉瓷器
初创阶段呈色多偏暗
明代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窑烧制出纯正鲜艳的红釉
前人称之为鲜红
它以铜作呈色剂
在还原气氛中高温烧成
由于其对温度、气氛的要求特别敏感
稍有不慎即得不到纯正的红色
因此高温铜红釉是最难烧造的颜色釉品种
历来为人珍视
这种红釉器釉汁莹厚
器色鲜艳
因是当时祭日坛的用器
故也称祭红
又有积红、宝石红等异称
             
颜色釉品种之一
其以铜为呈色剂
经还原焰高温一次烧成
红釉于北宋初年已出现
但呈色不太稳定
真正纯正、釉色稳定的红釉是景德镇窑在明代初创烧的鲜红釉
嘉靖年间又创烧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釉
   铜红釉为高温釉
铁红釉为低温釉
高温红釉种类很多
按色泽分别称宝石红、霁红、豇豆红、郎窑红
如按其发展状况
则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嘉靖矾红、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较为著名
         
其为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品种
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
釉色白中泛青
青中闪白
介于青、白二色之间
故称青白釉
除景德镇外
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代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代、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瓶式之一种
因口径之小与梅之瘦骨相若而得名
瓶体修长
小口
短颈
丰肩
肩下渐收敛
圈足
有的附盖
梅瓶为盛酒用具
自宋代开始流行
元代梅瓶除圆形外
尚有八方形
明代清时梅瓶器型从瘦长秀丽演变为肥矮丰硕
并由日用瓷渐变为陈设瓷
以景德镇窑制品最佳
         
僧帽壶是景德镇于元代时创烧的瓷器新造型
因口、颈形似藏传佛教中僧侣的帽子而得名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十分流行
有红釉、青釉等品种
清康熙、雍正时期官窑都生产仿明代永乐僧帽壶
瓷器装饰手法之一
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
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
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
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
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
然后再入窑烧
永不复脱
”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
明代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
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明代宣德时期鲜红釉碗,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