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宣德时期鲜红釉僧帽壶,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明代宣德时期鲜红釉僧帽壶<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红釉僧帽
明代宣德
高20厘米
口径16.1厘米
足径17.2厘米

  壶阔颈
溜肩
鼓腹
瘦底
圈足
一侧口边至颈部置宽带形曲柄
相对的另一侧出鸭嘴状流槽
附圆纽伞形盖
盖边和壶口后部各置一个小圆系
可供穿绳连接
外壁施红釉
釉色明代艳纯正
圈足内和器里施白釉
无款识

  僧帽壶因壶口似僧侣的帽子而得名
藏传佛教用器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场有大量生产僧帽壶

  清代康熙时景德镇窑曾仿制宣德红釉僧帽壶
其釉质接近宣德器
但造型却略显笨拙
区别如下:宣德器的颈部轮廓线呈内倾弧线状
较为秀气
康熙器的颈部近于直筒状
略显臃肿
宣德器腹部上宽下窄
最大腹径在上腹部
有变化之巧
康熙器的最大腹径在中腹
故显得浑圆
  颜色釉品种之一
景德镇窑自元代开始烧造高温铜红釉瓷器
初创阶段呈色多偏暗
明代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窑烧制出纯正鲜艳的红釉
前人称之为鲜红
它以铜作呈色剂
在还原气氛中高温烧成
由于其对温度、气氛的要求特别敏感
稍有不慎即得不到纯正的红色
因此高温铜红釉是最难烧造的颜色釉品种
历来为人珍视
这种红釉器釉汁莹厚
器色鲜艳
因是当时祭日坛的用器
故也称祭红
又有积红、宝石红等异称
             
颜色釉品种之一
其以铜为呈色剂
经还原焰高温一次烧成
红釉于北宋初年已出现
但呈色不太稳定
真正纯正、釉色稳定的红釉是景德镇窑在明代初创烧的鲜红釉
嘉靖年间又创烧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釉
   铜红釉为高温釉
铁红釉为低温釉
高温红釉种类很多
按色泽分别称宝石红、霁红、豇豆红、郎窑红
如按其发展状况
则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嘉靖矾红、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较为著名
         
僧帽壶是景德镇于元代时创烧的瓷器新造型
因口、颈形似藏传佛教中僧侣的帽子而得名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十分流行
有红釉、青釉等品种
清康熙、雍正时期官窑都生产仿明代永乐僧帽壶
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
形成于藏族地区
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
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
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
翻译佛经
创建桑耶寺
佛教有了初步发展
9世纪中叶
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
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
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
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
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
元朝以后
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
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
其寺院组织严密
学经制度健全
修行上“显密并重”
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原名新平
因地处昌江东南
故又名昌南镇
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
以皇帝年号名
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
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
瓷、茶并茂
工商辐辏
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
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
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
明代、清以来
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
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
于是
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
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明代宣德时期鲜红釉僧帽壶,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