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时期胭脂紫釉碗,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清代雍正时期胭脂紫釉碗<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胭脂紫釉碗
高4.8厘米
口径9.5厘米
足径3.6厘米

  碗撇口
瘦底
圈足
碗内饰暗花双行龙及云纹两朵
外部通体胭脂紫釉
足内施白釉
青花双方框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据文献记载
胭脂彩由荷兰人卡西亚所发明
约于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从西洋传入景德镇
后被称为“洋红
此前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釉上红彩只有一种称为矾红(铁红)的彩料
因此胭脂红的引进对釉上红彩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胭脂彩小碗造型秀美
小巧玲珑
色彩妩媚
红中泛紫
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为胭脂彩艺术的极品
  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图案
又称“跑龙”
龙的造型特点是
龙头向前
尾在后
头为侧面
四肢两前两后、各为一蹬一伸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清代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从西洋传入我国的一种低温彩釉
亦称“蔷薇红”、“洋金红”、“玫瑰红”
浅淡者为“胭脂水”
浓重者又称“胭脂紫”
胭脂彩的工艺为首先在烧好的素瓷上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料薄施于其上
入窑经800°C低温再次烧制而成
胭脂彩以金为着色剂
但与金的颜色截然不同
在铅硼熔剂中加入万分之一左右的金
就会出现浅粉或红紫系统的颜色
由于它略带螺红的色调
极似胭脂
故称胭脂彩
俗称胭脂水
胭脂红色在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绘中偶有应用
如当时珐琅彩中出现的淡红蔷薇色
似红宝石般的浓胭脂色
或闪紫的苏枋色等
到雍正时期
出现了众多呈色稳定、以单一胭脂彩作装饰的器物
造型以杯、碟、盘、碗较为多见
均为景德镇窑所制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原名新平
因地处昌江东南
故又名昌南镇
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
以皇帝年号名
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
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
瓷、茶并茂
工商辐辏
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
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
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
明、清代以来
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
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
于是
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
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即胭脂彩
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
其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
没有铜红纯正鲜艳
但呈色比较稳定
在烧造工艺上比出高温铜红容易得多
因此
御器厂便以矾红取代了铜红
清代矾红被大量使用
一般用于五彩、斗彩器
亦称“蔷薇红”、“洋金红”、“玫瑰红”
为低温釉彩
包括釉和彩两种:一为浓艳的粉红釉
因色若胭脂而得名
始见于康熙晚期
雍正时用得较多
施釉较薄
色调鲜艳
另一种指绘画于粉彩器上的桃红色彩
多用于花卉图案上
绘工精致
笔触细腻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清代雍正时期胭脂紫釉碗,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