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款金胎掐丝珐琅嵌画珐琅执壶

阅读

乾隆款金胎掐丝珐琅嵌画珐琅执壶(图1)

【乾隆款金胎掐丝珐琅嵌画珐琅执壶】

乾隆款金胎掐丝珐琅嵌画珐琅执壶

通高39厘米
最宽28厘米
口径7.3厘米
足径12.3×11.7厘米

壶身通体以掐丝珐琅缠枝莲纹为地
盖、颈、肩、腹、足等处有对称布置但大小、形状各异的画珐琅开光
开光内饰人物、山水、花卉、庭院等图案

壶颈錾饰花卉、如意云头、蕉叶纹各一周

流、执柄、横梁与壶体焊接之一端皆装饰张口龙首

壶底双栏方框内錾刻楷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珐琅器以铜胎居多
金胎少见

此壶造型沿用明代金执壶样式
开光内图案虽作中国人物、景致
却杂糅了欧洲绘画的表现技法
是一件中西合璧的皇家艺术珍品

俗称“景泰蓝”

以红铜作胎
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
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
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
又称“佛郎”“法蓝”“琺瑯”
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

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
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

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
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
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
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

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
入窑烧结后
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
再经焙烧而成

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
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一种酒器

最早为瓷质的
出现于中唐时
当时称注子

唐代执壶硕腹
喇叭口
短嘴
壶的重心在下部

后壶体渐瘦长
重心向上提
五代至宋时壶体多为瓜棱式
往往与注碗成套使用

从元代开始
执壶的壶体呈玉壶春瓶式
壶流弯曲而细长
景德镇窑与龙泉窑都有烧制

明清时期
形式变化不大
并开始出现玉、珐琅、金银等质地的执壶

中国传统纹饰

从花形上看
除了莲花特征
还有牡丹花的特征
花瓣多层次地排列
使图案具有雍容华丽的美感

这种图案又被称为宝相花
在中国古代工艺品和古建筑彩画中常见

一种中国传统纹饰
风格受西方的影响
但花、叶极似中国的牡丹花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

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
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
其内饰以图纹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

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
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装饰纹样的一种

一端尖锐
一端较宽
作蕉叶的形式

蕉是“芭蕉”的略称
蕉叶即芭蕉叶

焊接是将破碎的青铜器残片或补配配片与主体组合在一起的基本方法
是青铜器修复的重要环节

修复青铜器传统焊接主要采用锡焊法

焊接时针对不同器物的破损状况采用不同的连接法
有点焊、跳焊、加筋焊、银锭扣焊等形式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

铸造铜器时
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
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
再打磨平滑

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
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珊瑚是由生长在海里的一种低级腔肠动物珊瑚虫分泌出来的大量石灰质堆积而成
多呈树枝状
断面有同心层状花纹

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
主要以方解石的形式出现
硬度为3.5—4
比重为2.60—2.70

不耐酸碱

珊瑚主要有红、白、绿、紫等颜色
其中以颜色纯正的红珊瑚为上品


珊瑚质地细腻柔韧坚实
可用来雕刻工艺品或镶嵌首饰
还可入药

在亚洲
珊瑚的主要产地在日本到台湾一线海域
海南岛及西沙群岛亦有出产


清代
一、二品官员的顶戴都是用红珊瑚制成


金属工艺的一种

即用工具剔除地纹
使纹饰轮廓线凸起

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
到清代
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乾隆款金胎掐丝珐琅嵌画珐琅执壶”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