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阅读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图1)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高32.8厘米
口径8.2厘米
足径10.8厘米

瓶撇口
细颈
硕腹
圈足

底足无釉无款识

通体在莹润闪青的白釉上展现出色泽浓艳的青花纹饰

瓶颈部绘三层纹饰各一周
上部为上仰的蕉叶纹
中间是缠枝花纹
下部为下垂的云头纹
近足处绘上仰变形蕉叶纹一周与之相呼应

足外墙饰一周半朵莲的边饰

腹部为主题纹饰:运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南国的庭院景致
图中两块玲珑的湖石挺拔俊秀
依石而立的翠竹枝头微低
似在随风摇曳
围栏内外一片郁郁葱葱的萱草、兰花竞相开放
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四季常青的芭蕉叶又为画面平添了几分南国色彩

山石、翠竹、蕉叶、萱草、兰花构成了一幅寓意吉祥的“五瑞图”

此瓶造型线条优美流畅
胎质纯净细腻
纹饰清晰生动

画面一改元青花繁缛的装饰风格
构图疏朗有致
青花色泽浓艳亮丽
深浅不一
富于层次感和立体感

画面中的黑色斑点似水墨画中晕散的效果
为永乐青花的显著特征
这种自然形成的色泽特点极难模仿
为后世仿品所不及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皆有仿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但器物造型不及永乐器柔美秀丽而略显臃肿笨重
画面中的黑斑不是天然烧成
系人为重笔点染而成
与原物相差甚远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我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

元代已经出现
明初延用
常作为主题纹饰装饰在碗的中心或瓶的腹部
后成为明清两代瓷器上的传统装饰纹样

以“玉壶先春”得名
指造型为撇口、细颈、硕腹、圈足的瓶式

玉壶春瓶以随时代变化而不同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
时代特征明显

隋代已经出现

宋代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汝窑、耀州窑、钧窑都有烧制

玉壶春瓶亦有带盖者

与早期相比
明、清景德镇窑制品胎薄体轻
釉色莹润
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诸多品种
非常精美

宋至元代玉壶春瓶用做酒器
明、清时渐变为陈设瓷


装饰纹样的一种

一端尖锐
一端较宽
作蕉叶的形式

蕉是“芭蕉”的略称
蕉叶即芭蕉叶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

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
枝叶相互缠绕
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
统一中寓变化

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萱草
又名鹿葱、忘忧、宜男
是属于百合科萱草属的一种草本植物
俗称黄花菜、金针菜

据说它有助于孕妇生男
因而又有“宜男萱”之称

《草木记》谓:“妇女怀孕
佩其花必生男”

故古礼规定
萱草宜种于母亲所居住的北堂之畔
于是后世多以萱堂作为母亲或母亲居住地的代称

明永乐年间
青花瓷器经过洪武朝短暂的低潮后又迅猛发展
出现了自元末青花瓷成熟以来的第二个高峰

这一时期
青花瓷器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被称为青花瓷器的“黄金时期”

它一改元青花繁密、雄健的格调
呈现出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艺术风采

由于此时烧制青花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
产品呈现出浓艳明亮的蓝宝石般色彩
纹饰线条间往往会出现晕散现象
宛如水墨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
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与艳丽的青花相映成趣
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