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翚虞山枫林图轴

阅读

王翚虞山枫林图轴(图1)

《虞山枫林图》轴

王翚作
纸本
设色
纵146.4厘米
横61.7厘米

虞山在王翚的家乡
他朝夕于斯
探奇领幽
得其胜趣
虞山的各处美景便成了他画作中的重要题材

在这幅为友人绘制的《虞山枫林图》中
王翚以高远法构图
秀峰叠现
碧树层出
苍翠凌天
烟岚弥漫
曲径依山势蜿蜒而下
小桥斜衔溪水两岸
村居散落水畔林内
火红的枫叶隐现于青松碧柏之间
正是一派虞山初冬的醉人佳景

整幅图画雄美中见雅致
严谨而又不失生动
群山多用披麻皴
行笔秀润
设色明丽
堪为佳构

清初“四王”虽均以仿古著称
但其中又有分别

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是宗法黄公望为主
兼及旁人
王翚则有所不同

学画之初
他也对黄公望用功最勤
自从拜王鉴、王时敏为师后
他广览古画佳品
锐意临仿
“凡唐宋元明诸家无不摹仿逼古”
“笔墨神韵一一独真”
终集众家之大成
融汇贯通
风貌自成

王翚早期(40岁以前)的创作并非一味沉浸于模仿前人的图画
他对实景的写生是比较注重的

他曾遍游大江南北
徜徉在名山大川之中
包揽秀丽山色
有诸多写生之作

《虞山枫林图》是王翚早期以临仿为主时的代表作
也是他描绘家乡美景的写生精品
山水法取黄公望笔意
略作变化
有平淡天真之趣

以古人笔法
写眼前胜景
格调明快生动
形神必备
独具自然天趣
正是王翚迥于其他“三王”之处

本幅上有小楷自题:“戊申小春既望
伊人道長見過虞山看楓葉
枉駕荒齋
述勝遊之樂
臨行並囑余圖其景
因成此幅奉寄
時長至後三日也

虞山弟王翚

”下钤“王翚之印”

其右为吴伟业行书题七绝一首:“初冬景物未蕭條
紅葉青山色尚嬌

一幅天然圖畫裏
維摩僧寺破山樵

戊申嘉平爲伊人社長題畫

吳偉業

”下钤“吳偉業”印一及引首印“梅花庵”

另有鉴赏印三方:“致遠堂珍賞”、“鶴舟所藏”、“紫雪山房鑒藏書畫印”

戊申为康熙七年(1668年)
王翚时年37岁

古称海隅
一称乌目山

在江苏省常熟市西北

海拔261米

相传西周虞仲葬此
故名

东麓有言子墓、仲雍墓等
南有剑门
北有秦坡、桃源等胜迹

 王翚(1632—1717)
字石谷
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
江苏常熟人

画有家学
初拜张珂为师
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

后师从王鉴
画艺大进

经王鉴推荐
又入王时敏门下

在名师指导下
悉心临摹历代佳作
且饱览山川佳胜
终能心手相应
笔墨变化不竭
杰构层出不穷
成为一代巨擘

对于绘画
王翚主张“以元人笔墨
运宋人丘壑
而泽以唐人气韵”
并身体力行
成就超凡

康熙三十年(1691)奉诏入京
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
事毕
荣归故里
以画终其一生

其弟子众多
形成了“虞山派”
对后世影响广远

王翚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合称为“清初六家”
亦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并称“四王”

中国山水画技法

北宋的中国画论著《林泉高致》中记载画家郭熙言:“山有三远:自山下面仰山颠谓之‘高远’
……”元代黄公望《山水诀》则称:“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以此法构图
视点在水平线之下
好象自山脚仰望山巅
使山有突兀雄浑之势

 山水画皴法之一
亦称“麻皮皴”
由五代董源创始
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
疏林野树
平远幽深
山石作麻皮皴

”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
故曰“披麻皴”

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
董源多运短披麻皴
巨然喜用长披麻皴
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

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的合称

他们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上承明末董其昌之遗绪
画风崇尚摹古
讲求笔墨韵味
于清初画坛居“正统”地位

“四王”对清及近代的山水画创作趋向有着重要影响

王时敏(1592—1680年)
字逊之
号烟客
晚号西庐老人
江苏太仓人

其祖父是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
父亲是明翰林编修王衡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举进士
崇祯初以荫仕至太常寺卿
崇祯十三年(1640年)辞官隐居
入清不仕

工隶书
善画山水
以元黄公望、倪瓒为宗
又受董其昌影响

他极力主张恢复古法
反对自出新意
是清初画坛正统派的领袖
后世称“娄东派”
与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合称“四王”
位列“清初四王”之首
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王鉴(1609-1677年)
字玄照
后改字元照、圆照、元炤
号湘碧
自称染香庵主
太仓(今属江苏省)人
因明末曾官廉州知府
故人们常以“王廉州”称之

擅绘山水
宗法五代董源及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
皴法细密
墨色浓润
以仿古功力深厚而备受人们称道

与同时代的山水画家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合称“四王”
他们在清初画坛上形成了极强的复古势力
进一步规范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和程式
同时
也阻碍了中国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

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传世

王原祁(1642—1715年)
字茂京
号麓台、石狮道人
江苏太仓人
王时敏之孙

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

因画艺
被召供奉内廷
深受皇室青睐
地位显赫
任《佩文斋书画谱》纂修官和《万寿盛典》总裁
官至户部侍郎
故称“王司农”

他擅画山水
其绘画艺术承绪家学
自幼得到祖父王时敏的刻意指导
一生倾注于笔墨施运的营求中
自称笔端有“金刚杵”
画风中年秀润
晚年苍浑

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清初“四王”

王原祁做为“四王”中最年轻的一位画家
秉承家学
追摹古法
在不懈创作的同时
以同样方法再授弟子
对山水画的发展及“娄东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其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清中、后期“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玫)、“后四王”(王三锡、王廷之、王廷国、王鸣韶)

“四王”的绘画创作继承明末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和实践
力图集古人之大成
被确立为正统画派

追随王原祁的画家众多
形成“娄东派”
几乎独占了当时的画坛

著有《雨窗漫笔》、《扫花庵题跋》等

 黄公望(1269—1354年)
字子久
号大痴道人

本姓陆
名坚

字子久
号一峰、大痴道人
晚号井西老人

/常熟(今江苏)人

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
曾入狱
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
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

他专擅山水
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
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
为“元四家”之首
著有《山水诀》

在一个齿轮的长轴上固定一个透明的螺旋形玻璃柱
在机械带动下转动起来看似流水
人们通常把这个装置称之为水法

在古钟表中每根水法齿轮之间传动比都是一
也就是说每根水法的转速都相同
它们的形状大小、齿形、齿数都是一样的

由于玻璃柱的螺旋纹的密度、方向、装配排列形式不同及钟上表演的需要
水法可以有多种形式的组合
以营造出平流水、喷泉式流水及瀑布式流水等各种流水景象的不同效果

 为顾湄的字

顾湄
太仓人
以诗文见长
同黄与坚等人合称“娄东十子”

著有《水乡集》

吴伟业(1609—1671年)
字骏公
号梅村等
太仓(今属江苏)人

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

清初征为国子监祭酒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辞官南归

善书画
山水宗法元人
笔墨温润秀雅
具有文人书卷气
与张学曾、王时敏、邵弥等书画家友善

精诗词
是娄东诗派开创者

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
著《梅村集》

吴伟(1459—1508年)
字士英
又字次翁
号小仙
江夏(今湖北武汉)人

一生经历了几次从宫廷画家转为职业画家的过程

幼岁家道破落
被湖广左布政使钱昕收养
即学绘画

17岁至南京
受到公卿士大夫器重
声誉渐著

20多岁时游京师
应召入宫
宪宗授以锦衣卫镇抚
待诏仁智殿
因个性倔强
不事权贵
不久即放归南都
在金陵一带藉画谋生

30余岁孝宗登位时
二次征召入宫
待遇更高
授官锦衣百户
御赐“画状元”印
并恩准荣归老家武昌祭祖
在京赐西街府第
但他不耐拘束的性格和对官场的认识
使其在入宫两年后即“称疾归
居金陵秦淮上” (明·何乔远《名山藏》)
继续过着自由自在的职业画家生活

武宗继位后
于正德三年(1508年)再次召他入宫
他却因饮酒过度而猝死
年仅50岁

吴伟恃才负气
放浪形骸
喜剧饮狎妓
常短褐垢脸
故创作也多狂放之迹

擅长山水、人物
山水承戴进衣钵
主宗南宋“院体”
更趋粗简放逸
也有融诸家之长的集大成面貌

人物画早年以工笔白描法为主
承北宋李公麟传统
后出现粗笔画法
呈水墨写意面貌
其源出自南宋马远、夏圭和梁楷“减笔画”

他是继戴进之后的“浙派”大家
以粗劲纵横之笔
挥洒淋漓之墨
进一步发展了雄健豪放之风
增强了力度、动感和气势
“浙派”后学主要宗法吴伟画风
故又有“江夏派”之称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

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
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
多为四字
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

因开卷时首先见其
故称“引首”
最早在明初出现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王翚虞山枫林图轴”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