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洞庭空阔图卷

阅读

董其昌洞庭空阔图卷(图1)

《<>董其昌洞庭空阔图》卷

董其昌绘
纸本
墨笔
纵21.3厘米
横227.3厘米

本幅自题:“记语巴陵舟中
望洞庭空阔之景写此

乙卯玄宰识

”钤“董其昌”、“太史氏”印

后纸自题:“米老居京口
常以清晓登北固
眺望烟云之变
曰:‘此最似潇湘**儿楚山清晓图’

进道君大都写潇湘奇景也

余常谓画家须以古人为师
久之则以天地为师
所谓天厩万马
此吾粉本也

**儿有长图自题曰:‘夜雨初霁
晓烟未泮
谓其状有类于此

’余亦时仿

董其昌自题
寄嵩螺侍御

”钤“知制诰日讲官”、“董其昌印”印

鉴藏印钤“嘉庆御览之宝”、“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商丘宋荦审定真迹”等

乙卯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作者时年49岁

本幅以墨笔画洞庭湖之景
左虚右实
用笔生拙
劲力内敛

起首之景画云烟弥漫
天水渺茫
山峰、平坡、树木若隐若现
主要以米氏点子皴表现远山
淡墨点写小树

本幅的主题部分在中段
天高云淡
奇峰耸立
湖面辽阔
树木丛生
房屋掩映
意境深远而自有生气

山石皴染并施
树木勾、写、染兼用
笔法多变

后段则以寥寥几笔勾写山峰、树木
淡出画面
似余音缭绕
回味无穷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此画为《明董其昌仿小米潇湘奇境图》

米芾(1051—1107年)
字元章
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
祖籍山西太原
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
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曾任地方官
宋徽宗时任书学博士
擢礼部员外郎
人称“米南宫”

精书画
绘画擅长水墨山水
作泼墨云山
自云:“信笔作之
多烟云掩映
树石不取细意
似便已

”(米芾《画史》)创“米家山”

他善用墨法
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
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
尽得之矣

”(《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
极富笔墨情趣
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

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
后博采众长
自成一家

用笔变化多端
有“八面出锋”之誉
结体欹侧多姿
具真率自然之趣
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
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董其昌(1555—1636年)
字玄宰
号思白
又号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
官至礼部尚书
卒谥文敏

精于书画鉴赏
富收藏

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
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

工书法
自谓于率易中得之
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
但并不泥古
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
拙中带秀
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并以其为代表
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潇湘
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
二水汇入洞庭湖
古文“潇湘”也泛指洞庭湖一带河湖密布的地区

洞庭一带山清水秀
风光无限
不同时节、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的景致都大有可观
古人将其主要景点概括为“潇湘八景”

分别为: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潇湘夜雨、平沙落雁、渔村夕照、山市晴岚、烟寺晓钟、暮雪

八景各有侧重
包含了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可谓“朝昏之气不同
四时之景不一”

自宋代起就有专为游人欣赏风光而建的“八景台”
后世不断有诗人、画家为其歌咏图记
“潇湘八景”之名长盛不衰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
共有三编
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
共四十四卷
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共四十卷
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共二十八函
一百二十册

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宋荦(1634—1713年)
字牧仲
号漫堂
晚号西陂老人
一作西陂放鸭翁
河南商丘人

宋权之子

康熙年间以父荫入仕
官江苏巡抚
后累升至吏部尚书
加太子少师

为官以清节著名于时

博学多识
精鉴藏
工诗词古文
与王士祯齐名

所藏皆古人名迹及一时名家名作
朝夕研习
耳濡目染
遂悟画法
所作兰竹亦极超妙

著有《西陂类稿》、《枫香词》、《漫堂墨品》、《沧浪小识》等书行世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董其昌洞庭空阔图卷”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