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仿古山水册

阅读

董其昌仿古山水册(图1)

《仿古山水》册

董其昌绘
纸本
水墨和设色
每开纵26.3厘米
横25.5厘米

此册共计8开

第一开
右上角题:“仿唐杨昇

”钤“董其昌印”

鉴藏印钤“王掞”、“烟客真赏”、“虚斋精上品”、“壶中墨缘”

对开董其昌题:“唐杨昇峒关蒲雪图
见之明州朱定国少府
以张僧繇为师
只为没骨山
都不落墨

曾见日本画有无笔者
意亦唐法也

米元章谓王晋卿山水似补陀岩
以丹青染成

王洽正泼墨渖

多种法门皆李成、董源以前独善者

”钤印“董玄宰”

收藏印钤“庞来臣珍赏印”、“壶公”、“子清所见”、“王时敏印”、“颛庵”

设色青绿山水
画峰峦秋树

第二开
左上角题:“仿梅花道人

”钤“董其昌印”

收藏印钤“虚斋鉴赏”、“壶中墨缘”、“王时敏印”、“颛庵”

对开董其昌题:“今日遇武塘题吴仲圭故居
称梅花巷者

自号梅花和尚
实居士也

画学巨然
字学怀素
皆受和尚法
故云

仲圭与盛懋同巷对宇

人每指金帛诣盛求画
仲圭之家闻如也

家人以为谪
仲圭曰:‘待二十年后自有定论’

已而盛之身价果逊

至今三百年犹尔

辛酉三月廿三日识

”钤“董玄宰”印

收藏印钤“庞来臣珍藏印”、“壶公”、“王时敏印”

设色画水阁、青山、瀑布

第三开
左上题:“仿惠崇

”钤“董其昌印”

收藏印钤“王时敏印”、“王掞之印”、“壶中墨缘”、“虚斋鉴赏”

对开董其昌题:“惠崇宋诗僧
建阳人也

在巨然之前
画学王维
精工妍丽如诗家

温、李辈《香辽集》生于情者

东坡、山谷为题其小景

余所见有京口陈氏江南惠卷及鄞朱定国所赠巨轴《早春图》

”钤印“董玄宰”

收藏印钤“王时敏印”、“藻儒”、“壶公”、“庞来臣珍赏印”

设色画青溪两岸云树房屋

第四开
右上题:“仿卢鸿草堂笔

”钤印“其昌”

收藏印钤“壶中墨缘”、“子清所见”、“王时敏印”

对开董其昌题:“鸿乙草堂明皇尝令人就图之
鸿乙画入神品
与右丞伯仲

嵩山十志各有楚词

至宋时李伯时作图令诸名公书其诗
人各一景

秦少游、僧参寥、米元章皆与焉

余见之项氏者亦十体
不显名姓

谢时臣亦临一本
第得其位置耳

唐人用墨高简
意到而笔不到
所以妙绝

”钤印“董玄宰”

收藏印钤“逊之”、“王掞之印”、“庞来臣珍赏印”、“壶公”

墨笔画疏林坡石
高崖瀑布

第五开
左上方题:“仿倪元镇

”钤“其昌”

收藏印钤“烟客真赏”、“王掞之印”、“壶中墨缘”、“虚斋精上品”

对开董其昌题:“倪迂画学冯觐


《宣和画谱》所载宋宦官也

觐画世无传本

倪迂自题谓得荆关遗意
岂讳言觐耶
张伯雨题云:‘能与米颠相伯仲
风流还只数倪迂

应将尔雅虫鱼笔
为写乔林恠石图

’最为迂叟吐气

大都倪高士之画学冯觐
如朱晦翁之书学曹孟德
皆不问其师承也

倪迂书学《黄庭内景经》
《内景经》倪氏之物也

”钤“董其昌印”

收藏印钤“王时敏印”、“王掞之印”、“庞来臣珍藏印”、“壶公”

设色画平远秋景山水

第六开
左上方题:“仿米元晖

”钤“董其昌印”

收藏印钤“王时敏印”、“王掞”、“壶中墨缘”

对开董其昌题:“米元晖潇湘图余得之项玄度
有宋人题跋甚夥

朱晦翁亦一再见

后有王宗常叙诸跋卷人出处之概
书品亦佳
沈石田自题七十五岁方得一观
以快生平
为米卷第一

图不作点
只用墨破凹凸之形
树木屋宇皆精工
都画勾云亦变体也

元晖凡再题数百字

”钤印“其昌”

收藏印钤“逊之”、“王掞”、“庞来臣珍藏印”、“壶公”

墨笔画潇湘烟雨景

第七开
左上方题:“仿黄鹤山樵

”钤“董其昌印”

收藏印有“王时敏印”、“王掞之印”、“壶中墨缘”

对开董其昌题:“元季四大家惟王叔明仕于国初
为泰安州倅

何元郎记有雪图作于齐郡者是也

倪云林题有笔精墨妙语
又云澄怀观道是宗少文也

又临池学书出王右军、王虞
笔力能扛鼎
五百年来无此君
推挹至矣

于北宋诸家无所不摹
尤善右丞法

”钤印“董玄宰”

收藏印有“藻儒”、“逊之”、“壶公”、“庞来臣珍藏印”

墨笔画关山松涧

第八开
左上题:“仿李伯时山庄图

”钤“董其昌印”

收藏印有“王时敏印”、“颛庵”、“壶中墨缘”、“虚斋鉴藏”

对开董其昌题:“潇洒营丘水墨仙
浮空出没有无间

尔来一变风流尽
谁见将军设色山

无数青山落照边
遥知风雨不同川

此中有句无人认
道与襄阳孟浩然

二绝句皆东坡题画之什
深得画家三昧方能为
是语米老不如也

”钤印“董玄宰”

又题记:“辛酉三月游武林
归途闲暇作此八景

时画史杨彦冲同观

玄宰识

钤“< >虚斋审定”

此图册是董其昌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游武林(今杭州)时创作的
董氏时年67岁

图册分别仿杨升、卢鸿、惠崇、米友仁、李公麟、吴镇、倪瓒、王蒙等唐宋元诸家山水

画面集取古人不同的山水画景观
同时融入画家自己对于天地、山川的感受
“以意取之”
“各出意造”

在构图上虽与古人相似
但在审美情趣上董其昌追求的是一种平淡古雅的意境和逸趣

如仿唐杨昇山水
在画法上使用没骨设方法
摒弃了原作者金碧山水的华丽浓艳
继承了其中的古拙和典雅
寓丰富而鲜艳的色彩于平稳和谐的色调之中
笔法精妙秀雅
笔致轻松生动
从而使画面传达出一种平静而不淡泊、明媚而不躁动的美感
具有董氏自己的特点

又如米友仁芾画潇湘烟雨之景
以董、巨笔法皴染山石
用笔沉着稳重
通过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烘染出远山近水的空间感以及烟云雾气的变化

树木及房屋用笔多变化
墨色酣畅淋漓
层次丰富

这种董其昌笔下的米家山水
平淡之中更见秀雅

其他几开山水画同样反映了董其昌所追崇的文人画情趣
均以董源、巨然为归依

在仿古山水画中
他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绘画形式诠释古法
同时表现出对于古法的继承和发展
从而阐述了自己的审美观
这是他创作众多仿古山水画最为重要的意义

此外
此件作品对开中董其昌的题记对于人们认识董其昌的艺术同样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董其昌(1555—1636年)
字玄宰
号思白
又号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
官至礼部尚书
卒谥文敏

精于书画鉴赏
富收藏

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
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

工书法
自谓于率易中得之
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
但并不泥古
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
拙中带秀
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并以其为代表
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杨昇(生卒年不详)
唐代画家

玄宗开元时曾任史馆画直

擅长人物、台阁
尤工写真
兼善没骨山水
师法张僧繇

有《雪霁图》、《望贤宫图》等
鲜有作品存世

王掞
字藻瑞
号颛庵
江南太仓人

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
历任浙江学政、侍讲、侍读学士、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职雍正六年(1728年)卒

初为官名
后为机构名称

战国时期韩国所设
秦汉延置

两汉少府均为九卿之一
主要职掌皇室各项财政
《汉官仪》载:“掌山泽陂池之税
名曰禁代
以给私养
自为别藏

少者小也
故称少府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掌山海池泽之税
以给共养
有六丞

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
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
又上林中十池监
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

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

”西汉少府下属部门多有变动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为考工
左弋为佽飞
居室为保宫
甘泉居室为昆台
永巷为掖廷

佽飞掌弋射
有九丞两尉
太官七丞
昆台五丞
乐府三丞
掖廷八丞
宦者七丞
钩盾五丞两尉

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
初置尚书
员五人
有四丞

河平元年省东织
更名西织为织室

绥和二年
哀帝省乐府

直至王莽时期将少府更名为共工
东汉复旧称

张僧繇(生卒年不详)
吴中(今江苏苏州)人
南朝时期画家

天监(502-518年)中为武陵王侍郎
直秘阁
知画事

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善画道释人物、写真、山水、花鸟等

文献记载他画寺庙壁画的佛像善凹凸法

所作人物“笔才一二
像已应焉”
“骨气奇伟
规模弘逸”

山水画直接用青绿重色画峰峦泉石等
而不以笔墨勾勒
称为“没骨法”

张僧繇对隋唐时代的画风有着一定的影响

中国画技法名

不用墨笔为骨
直接以彩色描绘物象

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
唐代杨昇擅此法

明代董其昌、蓝瑛等仿之

王洽(323—385年)
字敬和
琅琊(今山东临沂)人

王导之子
王珣之父

历官吴郡内史
征拜中书令
苦让不受

为王导诸子中最知名者

工于书法
诸体悉工
尤以隶、行二体最精

王羲之尝谓:“弟书遂不减吾”

与王羲之共变章草为今草
韵媚宛转
有郢匠成风之势
大行于世

李成(
—967年)
字咸熙

其先人为唐宗室
后周时避居山东营丘

幼喜诗赋及琴棋书画
尤以画山水寒林著称于时
对后世山水画影响极大

董源(
—962年)
五代时南唐画家

一作元
字叔达
钟陵(今江西进贤)人
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

《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
但传世寥寥

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
今仅见“水墨”一路
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
幽旷平和
得山水之神气
意趣天真
品格高古
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

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
与之并称“董巨”

王时敏(1592—1680年)
字逊之
号烟客
晚号西庐老人
江苏太仓人

其祖父是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
父亲是明翰林编修王衡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举进士
崇祯初以荫仕至太常寺卿
崇祯十三年(1640年)辞官隐居
入清不仕

工隶书
善画山水
以元黄公望、倪瓒为宗
又受董其昌影响

他极力主张恢复古法
反对自出新意
是清初画坛正统派的领袖
后世称“娄东派”
与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合称“四王”
位列“清初四王”之首
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山水画的一种

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主色的山水画

其特点是着色浓重
装饰性强

存世最早的作品是传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卷(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
宋代的赵伯驹、赵伯骕等画家均以青绿山水画而名闻于世

巨然
五代宋初画家

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南唐亡
至开封(今属河南省)
为开元寺僧

多以长披麻皴画山水
山顶多作矾头(石块)
与董源并称“董巨”
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

怀素(725—785年)字藏真
俗姓钱
长沙人

幼而事佛
为玄奘三藏法师之门人

书法得张旭狂草之传
又性狂逸
嗜酒
食鱼、肉
每酒酣兴发
以草书发之
运笔如骤雨旋风
飞动圆转
多变化而饶法度
故人谓怀素以狂继颠(张旭)
是唐代的又一位著名的狂草书家

盛懋
字子昭
浙江嘉兴人
约活动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年)

其家世代以画为业
他继承家学
善画人物、山水
风格近董源和赵孟頫
用笔较尖峭繁细
山石多用披麻、解索皴
设色明丽
主体面貌属董巨派系

惠崇(
—1017年)
北宋画家、诗人、僧人

工画鹅雁鹭鸶
寒汀远渚
世称“惠崇小景”

其画属南方山水画派支流
意境虚和萧散
独创新风
但不为时人所重

王维(701—761年)
字摩诘

唐代画家、诗人

因官至尚书右丞
故世称“王右丞”

他画山水能吸收众家之妙
有接近李思训的青绿山水
也有“踪似吴生(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的山水松石

其水墨画尤为人称许
与张璪、项容等同为早期水墨画家

王维亦能画人物及佛像

明代董其昌创立“南北宗论”时
把王维推为“南宗”之祖

卢鸿(生卒年不详)
字浩然
唐时幽州(今北京)高士
隐居于嵩山

博学善书
工画

其山水树石得平远之趣
笔致率意
清气袭人
与王维埒

唐开元中
屡征不起
赐隐士服
为营草堂居之
室号宁极
尝聚徒五百人
自绘其胜
曰草堂十志图

县佐官

《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有丞、尉

”《续汉书·百官制》注引《汉官》:“洛阳……丞三人
四百石

”地方县个别有置左右二丞者

谢时臣(1487—1567年后)
字思忠
号樗仙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承袭了“文沈”画派的文人传统
不仅善画
而且能诗词
工书法

强调画面中文学修养和意趣等画外功夫的表达
而在绘画技法上则能兼“吴派”的沈周和“浙派”的戴进、吴伟之长
出笔有魄力
“长卷巨幛
纵横自如”
作品既有恢弘的气势
又不失清新秀润
同时也注意克服剑拔弩张的刻露之病

谢氏还长于画水
江潮湖海
俱见其妙

实际上
谢时臣的绘画是对“吴派”、“浙派”两家山水的一种扬弃
他也因独具个性的画风而成为明代中叶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位重要画家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 —1125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

宋朝自建国初期即重视开展古书画搜访工作

徽宗时
内府收藏日趋丰富
于是将宫廷所藏的历代著名画家的作品目录编撰成《宣和画谱》20卷
以备查考
成书于宣和庚子(1120年)

书中共收魏晋至北宋画家231人
作品总计6396件
并按画科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10门

每门画科前均有短文一篇
叙述该画科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等
然后按时代先后排列画家小传及其作品

《宣和画谱》虽属于著录性质之书
但从其对每门画科的叙论和每位画家的评传来看已大大超出了著录的范围而具有绘画史论的性质

因此
可以说此书不但是宋代宫廷所藏绘画品目的记录著作
而且还是一部传记体的绘画通史

书中的艺术观点及对画家的评论与宋代画院品第标准是一致的

对于作品的要求
提倡“以不仿前人
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
笔韵高简为工”
更强调立意和格调

但书中对绘画发展的综合概括论述较为薄弱
只记录作品的题目而不加说明
则过于简略

加之鉴别去取有时难免欠精
致使真伪相杂

该书对于研究北宋及其以前的绘画发展和作品流传仍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

山水画技法名
“三远”之一

出自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
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
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
谓之平远

”潇湘
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
二水汇入洞庭湖
古文“潇湘”也泛指洞庭湖一带河湖密布的地区

洞庭一带山清水秀
风光无限
不同时节、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的景致都大有可观
古人将其主要景点概括为“潇湘八景”

分别为: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潇湘夜雨、平沙落雁、渔村夕照、山市晴岚、烟寺晓钟、暮雪

八景各有侧重
包含了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可谓“朝昏之气不同
四时之景不一”

自宋代起就有专为游人欣赏风光而建的“八景台”
后世不断有诗人、画家为其歌咏图记
“潇湘八景”之名长盛不衰

叔明(**8—1385年)
即元末画家王蒙的字
号香光居士
一号黄鹤山樵
湖州(今属浙江省)人

工诗文书法
善画山水

曾得黄公望指点
又远师董源、巨然
能自出新意
是元末富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

他鲜明的艺术观点
高度的艺术才能
为世人所推崇
其作品亦广为人们临习
影响深远

  即宗炳
字少文
南阳人
南朝·宋画家
有《画山水序》一文存世
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之一

孟浩然(689—740年)
唐代诗人
襄阳(今属湖北省)人

曾游历东南各地
其诗清淡
长于写景
多反映隐逸生活
与王维齐名
称为“王孟”

有《孟浩然集》

米芾(1051—1107年)
字元章
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
祖籍山西太原
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
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曾任地方官
宋徽宗时任书学博士
擢礼部员外郎
人称“米南宫”

精书画
绘画擅长水墨山水
作泼墨云山
自云:“信笔作之
多烟云掩映
树石不取细意
似便已

”(米芾《画史》)创“米家山”

他善用墨法
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
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
尽得之矣

”(《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
极富笔墨情趣
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

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
后博采众长
自成一家

用笔变化多端
有“八面出锋”之誉
结体欹侧多姿
具真率自然之趣
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
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李公麟(1049—1106年)
字伯时
号龙眠居士
舒城(今属安徽省)人

北宋著名画家

神宗熙宁中进士
官至朝奉郎

好古博学
喜藏钟鼎古器及书画

擅画人物、佛道像
尤精鞍马
更以白描画法独步当世

吴镇(1280—1354年)
字仲圭
号梅花道人
浙江嘉兴人

早年研习儒、释、道经典
后往来杭州、嘉兴地区
卖卜为生
以诗文书画自娱
终生不仕

其画以山水、墨竹著称
为"元四家"之一

善草书
师法怀素、杨凝式
多用于题画
独立的书作极为罕见

倪瓒(**1—1374年)
字元镇
号幼霞
别号云林子等
无锡(今属江苏省)人

家境豪富
筑“云林堂”、“清閟阁”
工诗文
善画山水、竹石
长于书法
谙熟音律

中年以后
既信奉道教
又崇尚佛学
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
欲借玄窗学静禅”

到了晚年
索性卖去田宅
疏散财产
弃家遁迹
“扁舟蓑笠
往来湖泖间”
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
思想愈加空寂

其山水宗法董源
参以荆浩、关仝笔法
用笔方折
创“折带皴”写山石
画树木兼师李成

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
意境清远萧疏
自谓“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

书法从古隶入手
又以“二王”为宗

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王蒙(**8—1385年)
字叔明
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赵孟頫外孙

曾作过元朝小官
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

入明
曾任泰安知州
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
死于狱中

工诗文书法
善画山水
为“元四家”之一

《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山川指山岳、河流和平野

方志类书中常将“山川”列为一目
用以记载某一地区的形胜
诸如:山脉、河流、湖泊、池沼、津梁
以及与山川有关的森林、矿藏、名胜、景观等

由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的山水画样式

主要描绘江南水乡烟云掩映、风雨显晦的迷濛景色
画法突破运用线条表现峰峦、树木、云水的传统方法
强调用墨
吸取王洽的“泼墨”、王维以来的“水墨渲染”、董源的“淡墨轻岚”和点子皴
又参以破墨、积墨、焦墨
通过墨的深浅浓淡和笔的横点排比
来表现烟云变幻、风雨微茫的景象
模糊中见意趣

米友仁笔墨更见淋漓
善用横点的“落茄皴”和泼墨的“拖泥带水皴”
笔简意赅

后人亦称之为“米点水山”或“米氏云山”

二米开创的新格对后世影响巨大
诸多画史也给以极高评价
如董其昌《容台别集》论:“画至二米
古今之变
天下之能事牢矣

”亦称“士夫画”
泛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绘画
以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绘画
在北宋经苏轼、文同等人倡导
遂大行其道

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
标举“士气”
讲求笔墨情趣
强调神韵
并重视文学修养
对绘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董其昌仿古山水册”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