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时期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梅瓶,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元时期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梅瓶<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青花龙纹梅瓶

高41.6厘米
口径6厘米
足径14厘米

  梅瓶折沿
细颈
丰肩
肩以下渐敛
圈足
足底无釉
火石
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双弦线把纹样分成5层
肩部绘卷草和下垂云肩
云肩内绘缠枝菊纹
云肩纹间饰卷草纹
腹部绘云龙纹
胫(jìng音径)部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

  此器造型秀美
做工细腻
云龙纹描绘得形象鲜明
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元代青花的装饰借鉴了一些元代丝织品图案
大量使用的垂云纹和如意云头纹便是由披肩演变而成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
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
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
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
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
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瓶式之一种
因口径之小与梅之瘦骨相若而得名
瓶体修长
小口
短颈
丰肩
肩下渐收敛
圈足
有的附盖
梅瓶为盛酒用具
自宋代开始流行
元代梅瓶除圆形外
尚有八方形
明清时梅瓶器型从瘦长秀丽演变为肥矮丰硕
并由日用瓷渐变为陈设瓷
以景德镇窑制品最佳
         
对瓷器露胎部位的专门称谓
瓷器在烧制过程中
露胎部位由于含铁量较高
烧成后呈现出斑驳状不规则的红色与胎体本身的白色相结合的现象
这种现象多在明代瓷器上出现
是由于胎土淘洗不净、含铁量较多等原因造成的
其颜色恰似被火烧过后的泥土或石头
故称“火石红”
即燧石
主要由隐晶质石英组成
外观与玉髓相似
颜色暗淡无光彩
一般为浅灰或褐黑等色
通常呈结核状、致密块状
具有显著的贝壳状断口
裂片尖锐
用铁锤敲击时能发出火星
主要产于石灰岩中
  瓷器纹饰
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
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
俗称西蕃莲
如果没有花朵
则称为卷草
  云肩:也叫披肩
多以丝缎织锦制作
大多数云肩为四合如意式(由四个云纹组成)
还有柳叶式、荷花式等等
上面有吉祥图案
如富贵牡丹、多福多寿、连年有鱼等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
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
枝叶相互缠绕
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
统一中寓变化
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莲花俗称“佛花”
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
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
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
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
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
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
经高温烧制
釉料相互融合、浸润
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
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
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
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
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
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
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
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
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
这些窑址**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元时期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梅瓶,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