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文物值钱吗

雅集网/冉 阅读

本文目录

北魏明堂遗址公园要门票吗

需要门票

因为北魏明堂遗址公园是一个历史文化遗址公园
作为游客需要购买门票才能进入游览

该公园内保存着北魏时期的明堂遗址
是了解古代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同时
公园内还有其他的景点
如芦芽山公园等
可以让游客多方位的体验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此外
需要注意的是
北魏明堂遗址公园的门票价格是相对较低的
对于学生、老年人等有优惠政策
因此游客可以提前查询门票信息
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购票方式
以便更好地进行游览和体验

北魏佛造像能否放在家中

不能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
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
[1]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
重建代国
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
同年四月
改称魏王
398年六月
正式定国号为“魏”

山西文物排名前十名

1.鸟尊

所属时期:西周

鸟尊是我国一个在山西省曲沃县和翼城县的交界处**的文物
在西周时期是用来作为祭祀的礼器
整体的形状就像是一只昂首的凤鸟
背部还有着传神的羽毛纹路雕刻
其造型非常的生动

2.汉胡傅酒樽

所属时期:汉朝

汉胡傅酒樽是我国一个在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中**的文物
这件物品是汉朝时期用来盛酒的酒樽
整个酒樽的制作技艺非常出彩
采用的是鎏金加彩绘的方式制造而成的
其上还有各类动物的画像

3.兽形觥

所属时期:商朝

兽形觥是我国一个在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中**的文物
这个文物在商朝时期是用来作为盛酒的器皿
其形状非常的独特
就像一个精美的异兽
而且其上还雕刻了三层花纹
可以说精美绝伦

4.庙底沟彩陶罐

所属时期:新石器时代

庙底沟彩陶罐是我国一个在山西省垣曲县下马村中**的文物
这个陶罐存在的历史年限超过了七千年以上
整体的彩陶罐高度达到了45厘米
陶罐采用的是上大下小的造型
其形体完整无缺

5.彩绘雁鱼铜灯

所属时期:汉朝

彩绘雁鱼铜灯是我国一个在山西襄汾县吴兴庄中**的文物
这个铜灯采用的是大雁的造型
大雁的嘴部和背部有一个接连的位置
其中还有一个圆形的灯盘附柄
可以自由的来回转动
非常的精妙

6.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

所属时期:北魏时期

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是我国一个在山西大同石家寨中**的文物
这个漆画所绘的是历代高士和贤妇们的故事
整个漆画的艺术造诣非常高
其中的人物画的都非常的逼真传人

7.刖人守囿青铜挽车

所属时期:春秋时期

刖人守囿青铜挽车是我国一个在山西闻喜上郭村西周墓地中**的文物
这件文物是春秋时期一件非常精美的金属器剧
它的造型采用的是厢式的六轮车
其车厢的四角和侧面都有雕刻的异兽

8.虞弘墓石椁

所属时期:隋朝

虞弘墓石椁是我国一件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中**的文物
这座石椁的造型非常的精美
棺材下面还有石柱支撑着
其上有着各色各样的雕刻花纹
是隋朝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贵族石椁

9.六璜联珠串佩

所属时期:西周时期

六璜联珠串佩是我国一件在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中**的文物
这件文物的存在历史非常悠久了
是西周时期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性的一个装饰品
它是用408件玉饰组合而成的
互相串联在一起

10.侯马盟书

所属时期:晋朝

侯马盟书是我国一件在山西省侯马市晋国遗址中**的文物
这个盟书有着晋朝晚期时代的历史特征
上面记载了非常多的历史文献和时代记录
对于考古学家们来说
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

云冈石窟的历史价值

云冈石窟建造的立意不是为了记载历史
而是为了弘扬佛教
潜在地反映一些历史乃是其“附加值”
但是由于云冈石窟建造于北魏一朝
浓郁的时代特征、鲜明的社会背景、独特的民族风格
自然格外显眼地反映在石窟中
于是在佛教的表象后面就有了深厚的历史属性
同时也就派生出历史价值

北魏在哪里

北魏时期一共有三个都城
分别是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洛阳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
重建代国
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同年四月
改称魏王

398年六月
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
398年七月
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称帝
439年
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
大举改革

扩展资料:

1、盛乐

盛乐或称盛乐古城
是拓跋鲜卑代时的北都
具体地址由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定
经考古证明
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之北的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
为盛乐城遗址

拓跋鲜卑迁居盛乐
由游牧民族崛起
建立代国和北魏
盛衰延续长达将近300年
自始祖拓跋力微以下
有十几位首领和皇后在盛乐去世

盛乐城延续使用时间长达一千多年
到隋朝筑起为突厥民族居住的大利城
唐朝先后改置为云中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振武军城
辽置振武县
金改镇

盛乐古城穿越多个朝代
承载着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

2、平城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北魏中期都城
北魏平城是在汉朝的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
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迁都至此
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共建都于此97年之久

前后经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
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另有山西同名古镇和朝鲜同名城市及日本历史名城平城京(今奈良)
平城取自汉语”平成“
因其古代处于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
而以“平”命之

3、洛阳

北魏洛阳城
世界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占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都城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对汉魏故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扩建
至宣武帝时建成规模宏伟的北魏洛阳城

东魏天平元年(534)
迁都邺城
拆毁洛阳宫殿
元象元年(538)在东、西魏邙山之役中
北魏洛阳城化为废墟
魏洛阳城遗址在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

1954年开始就已经对汉魏洛阳城进行勘察与发掘
基本查明了城垣、门阙、街道格局、护城河、金墉城、宫城区、永宁寺、灵台、太学遗址和刑徒墓地等
北魏洛阳城的规模堪称中古世界之最

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
外郭城长、宽约10x10公里
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人口约60余万

北魏洛阳城形制布局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的都城
它也是鲜卑族汉化、多民族融合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魏晋南北朝纸的发展怎么样

东汉王朝之后
接着是魏、蜀、吴的三国鼎立局面
后来魏灭蜀
司马氏又夺取魏政权建立晋朝
史称西晋(公元265—316年)
公元280年晋灭吴而统一全国
不久
北方鲜卑等族进入中原
晋朝南迁
史称东晋(公元317—420年)
形成南北朝对峙
南朝(公元420—589年)继东晋后出现宋、齐、梁、陈四朝
北朝(公元386—581年)为北魏
后又分为东魏、西魏
继东魏的是北齐
继西魏的是北周
南北朝对峙直到公元581年隋王朝建立才又归统一
这段历史共368年
合称魏晋南北朝

从汉代发展起来的造纸术在这一时期进入发展阶段
同汉代相比在产量、质量或加工等方面都有提高
原料不断扩大
造纸设备得到更新
出现新的工艺技术
产纸区域和纸的传播也越来越广
造纸名工辈出
这一时期的纸流传到现在的较多
**物也相当丰富
而文献记载也不少
为研究提供了方便条件
从实物看
魏晋南北朝时的纸比汉代纸有明显的进步
首先表现在白度提高、表面更平滑、结构较紧密
纸质细薄且有明显的帘纹
纸上纤维束较少
有的晋纸纤维打浆度达70%
接近机制纸

  魏晋南北朝时造纸术的进步及纸的质量的提高
还可从当时文人咏纸的诗赋中看出
例如晋人傅咸《纸赋》写道:“夫其为物
厥美可珍
廉方有则
体洁性真
含章蕴藻
实好斯文
取彼之弊
以为己新
揽之则舒
舍之则卷
可屈可伸
能幽能显
”这是说
麻纸由破布做成
但洁白受墨
物美价廉
写成书后可以舒卷
南朝梁人萧绎《咏纸》诗云:“皎白犹霜雪
方正若布棋
宣情且记事
宁同鱼网时
”如果说书写材料在汉代还是帛简并用
纸只作为新型材料尚不足以完全取代帛简
则这种情况在晋代已发生根本变化
由于能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方正的纸
人们就无需再用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牍
逐步习惯于用纸书写
最后彻底淘汰了简牍
东晋末年有的统治者已明令用纸作为正式书写材料
凡朝廷奏议不得用简牍
一律以纸为之
例如桓玄(公元369—404年)废晋安帝而自称为帝
改国号为楚
随即下令曰:“古无纸
故用简
非主于敬也
今诸用简者
皆以黄纸代之
”考古发掘表明
西晋墓葬或遗址中所出文书虽多用纸
然仍时而有简**
但东晋以降
便不再出现简牍文书
而全是用纸了
过去用简牍书写时是将一片片简用皮条或绳扎起
连成一长串(册)
然后再卷成一大捆
用纸书写时则将一张张纸用浆糊粘接起来
用小木轴卷起成为书卷
这样一卷纸本书就可容下几大捆简册所容之字
轻便实用
从而引起书籍形式的演变
过去用简册写成的一本书需两个人抬起
现在可以轻松地放在衣袋中随手展卷

  纸在中国社会的普遍使用
有力地促进了书籍文献资料的猛增和科学文化的传播
反之
科学文化和图书事业的发展又要求造出更多更好的纸
在雕版印刷术未发明以前
古代书籍都是写本卷子形式
晋初官府藏书即以万卷计
据魏秘书监荀勗(
—公元289年)所编内府藏书目录
所收四部图书近三万卷
至宋元嘉八年(公元431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已载6.4万卷
私人藏书也逐渐多起来
晋人张华迁居时载书30车
同时代的郭泰有书5000卷
因此梁武帝(公元502—549年)时“四海之内
家有文史”
当然这些书都是用纸写成的
著述之多引起抄书之风盛行
又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及汉字字体的变迁
在一片窄而坚硬的简牍上写字
笔锋受书写材料空间及质地所限而不能充分施展
但改用洁白平滑又柔韧受墨的大张纸上挥毫
情况就根本改观
晋代能出现像王羲之(公元321—379年)、王献之(公元344—388年)那样杰出的书法家
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纸的普遍使用
晋以后由汉隶过渡到楷隶
最后形成现在通行的楷书
草书也因而得到发展
汉字字体的变迁也因用纸而引起
因为在纸上可随心所欲地挥毫
没有任何限制
同样
在纸上作画也会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1964年新疆吐鲁番**东晋时的纸本人物画(106.5厘米×47厘米)
可能由六张纸联成
是现存最早的纸本绘画
用纸绘制地图早在西汉初已开始
在晋代又获得发展
制图学的进步导致晋人裴秀(公元223—271年)“制图六体”理论的提出
可以想到
在官私藏品中除大量书籍外
还包括舆图及书法、绘画作品
因而古代将“图籍”或“图书”并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用纸抄写经史子集书及公私文件外
佛教、道教的兴起也耗去大量纸
敦煌石室所出这时期经卷多为佛经
其所耗纸量可能比抄写非宗教著作还多
这时南北各地(包括少数民族地区)都建立官私纸坊
就地取材造纸
北方以长安(今西安)、洛阳、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为中心
生产麻纸、楮皮纸、桑皮纸
东晋南渡后
江南也发展了造纸生产
今浙江绍兴、安徽南部、建业(今南京)、扬州、广州等地成了南方造纸中心
纸种与北方同
但浙江嵊县剡〔shan善〕溪沿岸又成为藤纸中心
由于纸工在生产中积累了先进经验
结果名纸屡现
除左伯纸外
张永纸也名重一时
张永为南朝刘宋(公元420—479年)时人
他造的纸为宫廷御用纸所不及
除本色纸外
还生产各种色纸
除使用单一原料外
有时还将树皮纤维与麻纤维原料混合制浆造纸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一篇介绍种楮
书中写道:“煮剥卖(树)皮者
虽劳而利大
(若)自能造纸
其利又多
”这反映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种楮造纸的情况
1972年新疆阿斯塔那**高昌建昌四年(公元558年)墓葬中的《孝经》一卷
其背面补缝用纸即皮纸
1973年敦煌千佛洞土地庙**北魏兴安三年(公元454年)写《大悲如来告疏》用纸亦为楮纸
但现存魏晋南北朝纸本文物中
据我们检验绝大多数仍是麻纸

  古书还提到晋代有一种侧理纸或苔纸
据后秦人王嘉《拾遗记》称
西晋学者张华《博物志》书成
武帝赐侧理纸万张
据说此纸乃南方人以水苔造
呈青绿色
又名苔纸
又因此纸上有纵侧纹理
而水苔又名陟厘
再讹为侧理
更名侧理纸
我们的模拟实验证明
用水苔不能造出纸
有一种莎草科的苔虽可造纸
但不是水苔
因而这种纸可能仍以麻纤维为原料
在纸浆中掺入少量鲜水苔
抄成纸后表面呈纵横斜侧的青绿色纹理
如用发菜代替水苔
则纹理呈黑色
即所谓发笺
因此所谓侧理纸或苔纸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加工纸
其由来久远
后来朝鲜李朝(公元1392—1910年)造高丽苔纸或发笺
即根据中国晋代时发展的这种技术制成
这种技术启发了后来欧洲及日本国造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彩色添加剂的艺术加工纸
为了改善纸的性能
晋代已有施胶技术
早期施胶剂是植物淀粉剂
或刷在纸面上
或掺入纸浆中
这样处理可使纸增加对水透过性的阻挠能力
将纤维间毛细孔阻死
或改善纸浆悬浮性
先前西方人认为施胶技术是唐代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开始的
后来日本学者认为始于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
但我在1964年的实物化验证明
西凉建初十二年(公元416年)写本《律藏初分》纸即用纸内施胶术处理过
这相当于东晋
看来施胶技术可溯至魏晋
因为后秦白雀元年(公元384年)墓葬物清单用纸表面施以淀粉剂
再经磨光
这是迄今年代最早的施胶纸

  汉代纸一般较厚重
而魏晋南北朝纸比汉纸稍薄
且有明显的帘纹
从技术上看
晋南北朝时是用类似现今传统方式抄纸的活动帘床纸模抄造的
这类模具由竹帘及木床架两部分构成
再用两根边柱使二者紧贴在一起
可合可拆
将二者合起时放纸浆中捞纸
滤水后将竹帘取下并将其上的湿纸置于木板上
再将二者合起重行捞纸
取下竹帘并将湿纸置于上次抄出的湿纸上
如此重复
最后将叠在一起的湿纸压榨去水
再行干燥
这种可拆卸的抄纸器的优越性在于用同一模具可连续抄造出千万张纸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
捞出的纸紧薄而匀细
活动帘床抄纸器起于何时
只能从**实物中作出判断
至迟在魏晋时已普遍使用
看来是在汉代抄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种抄纸器在此后1000多年间通行于全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的纸帘用较粗(每根粗2毫米)竹条编成
北方有时用芨芨草杆代替竹条
抄纸器形状及大小与所要抄造的纸一样
北宋人苏易简(公元958—996年)《文房四谱·纸谱》云:“晋令诸作纸
大纸〔广〕一尺三分
长一尺八分
小纸广九寸五分
长一尺四寸
”换算后
晋代大纸为31.3厘米×43.4厘米
小纸22.9厘米×33.7厘米
但我们对**实物测量后所得尺寸比苏易简所述略有差异
1977年新疆**公元384年的一张完整纸
幅面为23.4厘米×35.6厘米
这是晋代时的小纸
但仍比汉纸为大
我对几十种纸样实测后
得出的结果如下表所示:从上述数据可以知道魏晋南北朝时纸及抄纸器多为长方形
很少见有后世的大幅纸
这种抄纸器由一人操作
由于纸幅较小
多用于书写
而作画则用大幅纸
故画家这时仍以缣帛为创作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对纸的加工技术也有发展
较重要一项成就是表面涂布技术
这种技术是将白色矿物细粉用胶粘剂均匀涂刷在纸面
再以石砑〔ya亚〕光
这样既可增加纸表的白度、平滑度
又可减少透光度
使纸表紧密
吸墨性好
这种技术在欧洲是由英国人卡明斯(GeorgeCummings)于1764年首次使用的
将铅白、石膏、石灰及水混合后涂刷于纸上
但研究造纸技术的美国学者亨特(DardHunter)相信“此方法为中国人首先使用”
中国从何时发展涂布技术的呢
20世纪初奥地利科学家威斯纳(JuliusWisner)对新疆**南北朝纸化验后发现中国在5—6世纪时已将石膏涂布于纸表
1973年我化验新疆**前凉建兴三十六年(公元348年)文书纸及东晋写本《三国志·孙权传》用纸时发现都是表面涂布纸
于是我们将这种技术又上溯到4世纪
比欧洲早了1400多年
常用的白色矿物粉有白垩土、石膏、滑石粉、石灰
后来又用瓷土或高岭土等
涂布方法是将白粉碾细
放入水中成悬浮液
再与淀粉、水共煮(亦可用胶水)
用排笔涂施于纸上
因为有刷痕
干燥后还要砑光
这类纸在显微镜下观察
在纤维间有清晰可见的矿物粉晶粒
一般情况下
如果纸只一面书写
则作单面涂布
而背面仍是原纸

对纸张加工的另一技艺是染色
除增添纸的外观美外
有时还有改善纸性能的实际效果
最常用的色纸是染黄纸
早在汉代就已开始
二世纪的刘熙在《释名》中将“潢”字解释为染纸
魏晋南北朝发展了染潢技术
当时有两种方式
或者先写后潢
或先潢后写
西晋人陆云《陆士龙集》卷八中收有他给哥哥陆机(公元261—303年)的一封信
其中说:“前集兄文为十二卷
适讫十一(刚完成11卷)
当潢之
”这是先写后潢
《晋书·刘卞传》载刘汴至洛阳太学应试儒家经典
官吏令他写黄纸一鹿车
卞曰:“刘卞非为人写黄纸者也
”这是先潢后写
黄纸广泛在公私场合使用
尤其宗教信徒抄写佛经、道教经典多以黄纸
染黄所用的染料用芸香科落叶乔木黄柏(古时叫黄檗)皮
东汉炼丹家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有“若檗染为黄兮
似蓝成绿组”之句
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抱朴子》中也提到黄檗染纸
中国所产黄柏有川黄柏及关黄柏
其干皮呈黄色
味苦
气微香
经化学分析内含生物碱
主要是小柏碱
这种生物碱既是染料
又有驱虫防蛀作用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也爱用黄纸写字
用黄纸著书的风习至南北朝时仍继续流行
用这种黄纸书写有下列考虑:(1)此纸能驱虫防蛀
延长书的寿命
又有书香之气
(2)黄色不刺眼
可长时间阅读而不伤目
如有笔误
可用雌黄(As2S3)涂后再写
便于校勘
所谓“信笔雌黄”即由此而来
(3)黄色表示庄重
典雅
是五色中的正色
在敦煌石室写经中有不少这类实物
除黄纸外
还生产其他各种色纸
《初学记》卷二十一引应德詹《桓玄伪事》称:“〔桓〕玄令平准作青、赤、缥、绿、桃花纸
使极精
令速作之
”又《邺中记》云:“诏书以五色纸
著凤雏口中
”这里提到的色纸有青、赤、缥、绿、桃花等色纸

以上内容引自古诗文翻译网




"


古玩藏品是世界的时光机
收藏雅集网等您来体验
古董爱好者的天堂
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等您来探索
藏品鉴定
只需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
我们的专家团队为您提供专业的文物鉴定服务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北魏时期文物值钱吗”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