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竹子画值钱吗

雅集网/冉 阅读

本文目录

十大画竹名家

近代十大画竹名家是:蒲华、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王一亭、陈半丁、吴子深、黄宾虹、吴湖帆、陈汉弟

蒲华(1832—1911)字作英
亦作竹英、竹云
浙江嘉兴人
号胥山野史、胥山外史、种竹道人
斋名九琴十砚斋、九琴十研楼、芙蓉庵
夫蓉盦、剑胆琴心室等
晚清著名书画家
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合称“海派四杰”
早年科举
仅得秀才
遂绝念仕途
潜心书画
携笔砚出游四方
后寓居上海
卖画为生
善花卉、山水
尤擅画竹
有“蒲竹”之誉
书法淳厚多姿
其画燥润兼施
苍劲妩媚
风韵清健
1911年去世
好友吴昌硕为其料理后事
传世作品有《倚篷人影出菰芦图》《荷花图》《竹菊石图》《桐荫高士图》

海派五大画家

五大画家分别是费丹旭(1801—1850
浙江湖州人)、张熊(1803—1886
浙江嘉兴人)、王礼(1813—1879
江苏苏州人)、任熊(1822—1857
浙江萧山人)、胡公寿(1822—1886
上海松江人)

海派画家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
在上海居住或者客居过

作品属于海派的风格
雅俗共赏
色彩鲜明
绘画题材尤以花鸟为主(也有人物或者山水题材的
但海派国画题材的主体是以花鸟为主)

画家籍贯与出生主要来源于浙江

中国近代传统派四大画家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是美术史学界在20世纪的末期
广泛认同的“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
其特点是坚持传统绘画最基本的语言方式——笔墨方法
笔墨方法不仅包括写意画的笔法墨法
也包括工笔画的“骨法用笔”以及相关的晕染法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吴湖帆、贺天健、陆俨少、李可染、傅抱石以及晚近许多中青年画家
都属此类型
-

传统型中国画的生命活力
体现于它仍在流动和演进
但这种流动演进不采取突变、质变而采取渐进的方式
它的内容、情感、具体程式、画法与风格都不断新变
但不改变由其基本语言方式决定的传统(民族)风格
这一原则可借梅兰芳“移步不换形” 的戏曲改革主张来表述
依照吴小如先生的解释
“移步”是有所前进
“不换形”是不改变它的基本特色

对中国画而言
不换形就是不改变它的笔墨语言方式——包括它的材料工具和相应的程式性
对力感、节奏、韵致的要求
以及对道与技、心与物、形与神、人格与风格和谐关系的追求等
以笔墨方法为主但又适当借鉴西法的“不变形”之作
如李可染的山水画、张大千晚年泼彩泼墨作品
仍可列入此类——古代中国画
也并不绝对的“纯”
-

一、吴昌硕

吴昌硕
1844年生
1927年逝世
浙江安吉人
初名俊、俊卿
字昌硕
仓石
他的别号很多
缶庐、苦铁、大聋、老击、老苍等
清末曾官江苏安东知县
在任仅一月
后寓上海
中年后始作画
其绘画内容以梅、兰、竹、菊、藤萝、葡萄等为主
取法徐渭、朱耷、李
并受赵之谦、任颐的影响
设色大胆
别开生面
用色混而不脏
艳而不俗
自有一种古朴的美
他把书法用笔融于绘画
成为“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
工诗、书法
擅写“石鼓文”
精篆刻
远宗秦汉
近取浙皖精英
自创面目
-

光绪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
被推为杜长
他又能融各家之长
并贯通他的书法、篆刻
创雄健苍劲的风格
对艺术创作主张“出己意”、“贵有我”
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性格特点”
他的作品诗、书、画、印配合得宜
融为一体
其艺术风尚对我国近现代画坛影响极大
对日本影响也很大

传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等
《紫藤图》纸本
设色
纵163.4厘米
横47.3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花卉作品
画面为紫藤拳石
藤蔓蟠屈
花叶茂盛
形象飘逸夸张
求神似而不求其形
色彩浓丽
笔墨淋漓酣畅
奔放的气势跃然纸上
画面下部用淡墨渲染出一瘦石
形如柱

一支藤条由画面右端伸出
绕石数重飞舞直上
数片藤叶
稚嫩轻盈
可见作者将瘦石与藤条已自然完美地形成了一个整体
笔法劲健
色彩浓重
吴氏以书法笔致入画
飞动处似狂草
凝重处似篆籀石鼓
其画风豪壮浑厚
别开生面
此图以势取胜
景物疏密错落有致
上有题诗一首
末款“乙己八月八日
安吉吴俊卿拟十三峰草堂”
乙己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
吴昌硕时年62岁
-

菊寿延年款识:年年头白东篱叟
种得菊花大如斗
酹以玉瓶桑落酒
丁巳(1917年)岁十有一月
苦寒炙研成之
七十四叟吴昌硕
-

寿石图款识:千年桃实大于斗
仙人摘之以酿酒
一食可得千万寿
朱颜常如十八九
辛酉冬
吴昌硕年七十八-
《寿石图》作于1921年
中国古代有千年寿桃之说
亦即说天上仙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
是世间凡人梦寐以求的长寿之果

以千年桃食来表现献寿内容
吴昌硕是首创
后来愿为吴昌硕“门下走狗”的齐白石也这么画
此幅为缶翁晚年之精品
为其画桃的代表作
诚如画中落款所言:“千年桃实大如斗
仙人摘之以酿酒
一食可得千万寿
朱颜长如十八九
”是可以留赠子孙的传世佳作
-

二、齐白石

齐白石(1863-1957)
现代杰出画家
书法家
篆刻家
原名齐璜
纯芝
字渭青、号白石、濒生、阿芝、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
湖南湘潭人
十二岁学粗木工
后做雕花木匠
兼习画
亦习诗文
书法、篆刻
初为画工
为乡里人画衣冠像
六十岁后定居北京
以卖画、刻印为职业

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
重视创新
不断变化
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
所画作品
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
其篆刻朴茂有力
书法刚劲沉着
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
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
美术家协会主席
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齐先生在画虾上有重要的三段变法:第一阶段是如实画来
写实
宗法自然
更像写生
第二阶段最重要
不算“零碎”
虾身主体简化为九笔
所谓“零碎”一共是八样:双眼、短须、长须、大钳、前足、腹足、尾
还有一笔深墨勾出的内腔
这种结构便是齐白石的虾所独有的重要风格
第三阶段是画上的墨色不均一
笔先蘸墨
然后用另一支笔在笔肚上注水
把虾的“透明”画了出来
虾一下子就活了

齐白石的虾由生活中的六段成了画纸上的五段
这包含了一个极重要的艺术原理:一定是五段的虾
在比例上在画面上摆出来最合理
最好看
最美
终于
五段由六段中飞腾了起来
这个飞腾
太重要了
非常伟大
因为五段是艺术的真实
是一种超越
是一种非常
是比真实还美丽的璀璨
这就是齐白石变法的深刻
我揣摩
齐先生一定试验过
六段不成
四段也不成
非五段不成
于是
五段便成了艺术的必然
也衍生了一个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美学原理
-

三、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
名质
字朴存
祖籍安徽歙县
生于浙江金华
早年为贡生
任小官吏
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
1907年逃亡上海
后任编辑、记者
并在昌明艺专、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授
1937年赴北平
任北平艺专教授
1948年赴杭州
任国立艺专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
黄宾虹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

90寿辰时
夏衍同志代表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授予黄宾虹“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奖状”
1955年3月15日
黄宾虹在杭州逝世
所藏金石书画文物二千余件及生前书画作品五千余件
全部捐献国家
人民说什么于杭州栖霞岭建“画家黄宾虹纪念馆”
-

1953年
黄宾虹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当时称“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首任所长
为新中国的美术学学科奠定了学术基石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
他在50岁前驰纵百家
溯追唐、宋
其后饱游饫看
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
又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
足迹半天下

70后融会贯通
卓然成一代名匠
他的绘画
在深研传统
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凝聚和升华
进而融铸为自己的艺术个性
与二十世纪的其他画坛巨匠相较
黄宾虹更具学养
更富于文人气质
除了山水画创作
他在金石学、美术史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理出版等领域均有卓荦的贡献
-

黄宾虹认为
作画在意不在貌
不应重外观之美
而应力求内部充实
追求“内美”
他又说:“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就是要有笔墨
”黄宾虹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前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
在晚年总结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为“平、留、圆、重、变”
“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诸法
如此
以笔为骨
诸墨荟萃
方能呈现“浑厚华滋”之象
-

由此
黄宾虹便在实践上
也在理论上为中国画笔墨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美学标准
这是一个超越前人的
历史性的贡献
黄宾虹晚年所作山水
元气淋漓
笔力圆浑
墨华飞动
以“黑、密、厚、重”为最突出的特点
其意境清远而深邃
去尽斧凿雕琢之迹
大趣拂拂
令观者动容
由这样一种郁勃的意象和高华的气格当中
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大张力
-

黄宾虹的艺术
获得了傅雷等人的高度评价
画坛上历来以“北齐(白石)南黄”并称
他曾为**主席作画
学生有郭味蕖、林散之、李可染等人
半个世纪以来
许多画家从黄宾虹身上获得了丰富的艺术滋养
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
黄宾虹是一个真正的大家
他是承前启后的
这一意义
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
-

湖山晴霭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
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
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
然后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
用花青勾勒皴擦
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
使之色墨交融
浑然一片
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

深山夜画 (画深山之夜雨的代表作
)-

宿雨初收 (这是黄宾虹画雨后初晴之阴面山的代表作
)-

拟孙雪居笔意

这幅作于黄宾虹八十六岁时的佳作
是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演变的发展过程
此图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
然树木朦胧苍翠
山石深秀葳蕤
屋宇相叠有致
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气象
技法上
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
再用湿笔晕染
尤其是着色
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
色渍漫溢、流彩飞扬
使色墨浑然一体
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
以渍色铺垫
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
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
形态生动
起到了“画眼”的效果
这种以情定景
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
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

江行图

此画最能体现黄宾虹扎实的传统功力与独特的审美个性
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
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
中间留出一条白带
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
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
以山路衬之
使高山更高
以屋宇垫之
令低峦更低
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
水中着一小舟
两隐士端坐其间
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
全图色墨融和
意境闲雅
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
“之”字型的构图法
把沉郁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态分别画出
产生了一种纵深、突兀、幽然的神韵-

雨过去犹湿

此画描绘的是山村野渡的景致
几丛小树
几重山石
几间茅舍
独木桥横卧两岸
两位山野逸人在坡坪上热切交谈
一条溪涧直贯画中
悄然无声地向远处流去
那几笔浓淡相间似随意抹成的浮云
呈现出雨后初晴的神奇妙境
黄宾虹画雨景堪称高手
他画雨景
既有雨中之景
又有雨后之景
亦有雨后初晴之阴山
更有深山夜色之雨景
此画用他那纯熟的积墨、破墨、淡墨诸法
任意泼泻
再以花青、淡赭色作为适当铺设
使之浓淡相宜
色墨交融
浑然一片
传神般地传达出“雨过云犹湿
平桥水乱流
莫言风浪急
野岸有渔舟”的溪山晴霭的动人境界
-

青城山雨-

四、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
字大颐
号寿者.1945 年任国立艺专校长
1959 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
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
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
奋斗一生
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
影响全国

他的艺术博采众长
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
形成个人独特风格
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
而且大气磅礴
雄浑奇崛
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
他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
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
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

潘天寿的画
开创了画史上的新风
他爱八大
又非八大
而潘天寿(寿者)画的风格与八大对照
八大取圆
寿者取方
八大出奇
寿者雄胜
八大含蓄
寿者豪放
八大简朴幽深
寿者繁密疏旷
八大收敛于内
寿者势张于外
八大因时避违款穷
寿者款识情意则多

石涛善题跋
取其自然舒畅
而寿者则着意肃严
宣染奇胜
两者(与八大)都是气势磅礴
魄力惊人
都是言之不尽
意气无穷
潘先生自谦刻印称“不雕”
其实是大雕
特雕
使之典型
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形而上的刻意之深豪放不为笔使
着墨(用色)不为墨用
探传统
破古人
已达到“无法之法为到法”矣
-


拥有藏品是一种快乐
而了解藏品价值更是一种幸福
来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
让我们一起了解藏品的历史与文化
鉴定藏品
明智的投资
想要了解藏品的价值和历史背景
来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
我们的专业文物鉴定团队为您提供专业的鉴定服务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任伯年竹子画值钱吗”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