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邮票值钱吗

雅集网/冉 阅读

本文目录

10年走遍中国的作者是谁

《十年徒步中国》作者是雷殿生
该书记录了作者十年走遍中国的风雨路
并用地图逐步揭示作者十年徒步历程

雷殿生

1963年12月11日出生
黑龙江哈尔滨呼兰人
1987年
中国邮政发行的徐霞客邮票
让他萌生了成为一名徒步旅行家的梦想
1989年
与“当代徒步旅行家”余纯顺的不期而遇
更坚定了他的想法

瘦长身躯
清矍面庞
三尺黑发
历时十年
徒步走完56个少数民族集散地及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
穿越边境线、沿海线、高原、峡谷、原始森林、草原、沙漠戈壁等
走访民俗、考察生态环境、宣传环保、迎接奥运

被斯琴高娃称为“中国阿甘”的旅行者
2010年11月
他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徒步旅行距离最远”认证
总行程达81000公里
被世界称为“中国当代的徐霞客”

徒步旅行者雷殿生作品《十年徒步中国》

中国四大书院概况如何

包括: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抗日战争中为日军所毁
1998年由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接替其四大书院头衔)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北石鼓山下
石鼓山峻峭耸拔
风景宜人
唐代元和年间
李宽在此筑庐读书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李士真重建书院
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
仁宗赐名石鼓书院
韩愈、周敦颐、朱熹、张栻、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接踵至此
或讲学授徒
或赋诗作记
或题壁刻碑
或寻幽揽胜
蔚为壮观
石鼓书院修建于衡阳北石鼓山上
山并不高
但地势险要
为湘水、蒸水交会口
遥对耒河口
明清时书院不断扩大
原有的楼、阁、亭、祠等建筑物
都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焚毁
今故址内还有明、清碑刻多处
解放后对书院进行了修复
培植了树木花圃
建以亭榭
现已成为重要的游览胜地

1944年6月
石鼓书院毁于日军炮火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
陶铸来衡阳视察时
要求恢复衡阳的石鼓书院
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限于历史条件
只是在废墟上建了一座石鼓公园
无法恢复当时的建筑和陈列
1998年
国家邮政部发行“古代书院”即宋代四大书院邮票时
事先曾来石鼓书院实地考察
终因只见山石、不见书院而以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代之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
西有左翼山
南有卓尔山
三山环台
一水(贯道溪)中流
无市井之喧
有泉石之胜
全院山地面积为3000亩
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
山环水合
幽静清邃
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始于唐、盛于宋
沿于明清”
至今已有1000多年
初为唐代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
李渤养一白鹿
出入跟随
人称之白鹿先生
后李渤为江州刺史
于隐居旧址建台
引流植花
号为白鹿洞
其实并没有洞
只因四周青山怀抱
貌如洞状而已
白鹿洞四山环合
俯视似洞
因此而名
唐末兵乱
高雅之士来此读书
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
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
称为“庐山园学”
宋初扩建书院
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
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
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
请孝宗批准
筹款建屋
**图书
聘请名师、广集生徒
亲任洞主
亲自讲学
并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等五条教规
即有名的
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
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
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至此
白鹿洞书院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誉为“海内书院第一”
“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
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
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
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
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
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
进入清代
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
办学不断
19世纪末
我国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
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
光绪24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
改书院为学堂
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
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
宣统二年(1910)
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
自宋至清的700年间
白鹿洞书院一直是我国宋、明理学的中心学府
陆象山、王阳明等都曾在此讲学
书院殿阁巍峨
亭榭错落
师生云集
俨如学城
国民党时期
蒋介石准备要南昌中正大学接管白鹿洞书院
但未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
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
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所
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
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
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委员会
现在
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体制
1928年
胡适来到白鹿洞书院
并对其赞不绝口
胡适盛赞白鹿洞有两个原因
一是“白鹿洞书院是最早的书院
是我国书院的‘四大祀宗’之一”
二是朱熹亲定的“简要明白
遂成为后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 在他的中
他有一段著名的论断:“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
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二)白鹿洞
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
(三)牯岭
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白鹿洞书院的自然风光极为毓秀
四山环台
古木苍穹
溪水古桥
别有洞天
现已成为文化旅游的佳镜
院内松柏交翠
花草争芳
环境幽静秀丽
馆内藏品反映了庐山历史文化的辉煌
有当地**和及从外地搜集的古代青铜器和历代陶瓷
有唐宋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米芾、黄庭坚等在庐山的手书碑拓
有明清著名书画家唐寅、郑板桥、朱耷的字画卷轴
最珍贵的则是
血书和水晶佛珠
皆属国家一级文物珍品
白鹿洞书院
在儒家理学思想的指导下
凭借庐山这块风水宝地
并依靠历代文人学者和热心教育者们的精心耕耘
获得了一种精深文博的厚实
区别于庙堂式的州、府、县学
令人向往、探索和追求
这正是它一千余年来生命力的所在
精魂所在
魅力所在的缘由
白鹿油书院现存在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
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
建筑体均坐北朝南
石木或砖木结构
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
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
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
北宋开宝六年(973)
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
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
接受了刘鳌的建议
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
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
斋舍五十二间”
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
“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
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
初设讲堂5间
斋室52间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
李允则任潭州太守
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
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
并“塑先师十哲之像
画七十二贤”
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
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
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
其中有、、、、《唐韵》等经书
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六十余人
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经学家周式担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后
书院得到迅速的发展
学生定额愈百人
周式本人还得到宋真宗的召见和鼓励

赐“岳麓书院”题额
于是“书院称闻天下
鼓简登堂者不绝”
到南宋的乾道年间
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
著名理学家张木式主持岳麓书院
他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方面
提出“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原则
在学术研究方面
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
从而培养出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
湖湘学派多数学者也在岳麓书院学习过
一时间
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书院研习理学问难论辩
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
当时的岳麓书院成为全国闻名的传习理学的基地
南宋淳熙七年(1180)
张木式去世后
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办学和传播理学
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
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
颁于岳麓书院

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
当时学生达千人
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
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
从元、明至清初
由于战乱
岳麓书院曾两度遭到焚毁
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
已不复旧观
清初
书院被禁
后康熙为了表彰理学
放宽书院政策
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书“学达性天”匾额
并以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等遣送至岳麓山
乾隆九年(1744)又御书“道南正脉”匾额送至岳麓山
岳麓书院又得以复兴
复兴后的麓书院
除了对斋舍屡加扩建外
其书院性质也由民办而逐渐演化为官办
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兴起
岳麓书院往往由从事诂经考史的著名汉学家主持
学习的内容也由理学转向经史考证
特别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间
更以“群经教授诸子”
此后罗典任山长
“唯以治经论文
启诱后进”
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增设“湘水校经堂”
专以研习汉学为主
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是王先谦
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经学家
清代的岳麓书院
集聚了一代常识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师
培养出诸如王夫之、陶树、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郭嵩涛、李元度、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著名的湖湘学者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在新政之议的呼声中
延续了近千年的岳麓书院正式改为湖南高等学堂
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
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
历经千年
弦歌不绝
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
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书院大门横匾“岳麓书院”四个大字
两边对联“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讲堂正中悬清乾隆御书“道南正脉”匾
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节”四个高1.6米、宽1.2米大字
左右两廊有清欧阳正焕所书“整齐严肃”石刻
讲堂屏风正向刊张村撰《岳麓书院记》
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
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
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
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
各部分互相连接
合为整体
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近四旁
惟中央
统泰华衡恒
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
为都会
包伊洛涧
三台风雨作高山

嵩阳书院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
背靠峻极峰
面对双溪河
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
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
时称嵩阳寺
至唐代改为嵩阳观
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
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
此后
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明末书院毁于兵燹
清代康熙时重建
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
规模逐渐形成
布局日趋严整
书院的建制
古朴雅致
大方不俗
嵩阳书院学制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始于唐朝
兴盛于北宋
一直到了清朝末年
兴学堂以后书院制才被废除
教学特点: 嵩阳书院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经过近千年的衡读发展
积累了丰厚的教学经验
其特点主要是:1、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机关
又是学术研究的机关
实行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2、书院盛行讲会制度
允许不同学派
不同观点进行讲会
开展争辩
3、书院的教学
实行“门户开放”
有教无类
不受地域限制
4、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
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并采用问难论式
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书院内的师生关系融洽
感情深厚
书院的名师
不仅以渊博的知训教育学生
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气节感染学生
嵩阳书院
是中州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
我国古代的高等学府
宋初
国内太平
文风四起
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
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
登封是尧、舜、禹、周公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据记载
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
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
号称“二程”的程
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
对学生一团和气
平易近人
讲学鲜感
通俗易懂
宣道劝仪
循循善诱
学生虚来实归
皆都获益
有“如沐春风”之感
康熙辛卯年
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
录取 名额一县不足一人
仅登封就中了五个
名儒景冬
就这于嵩阳书院
中进士后
曾九任御史
嵩阳书院正是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
声名 大振
四方生徒摩肩接踵
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
院内的汉封将军柏人称“稀世珍宝”
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
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
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
见柏树高大茂盛
遂封为“大将军”
“二将军”和“三将军”
大将军柏树高12米
围粗5.4米
树身斜卧
树冠浓密宽厚
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
二将军柏树高18.2米
围粗12.54米
虽然树皮斑驳
老态龙钟
却生机旺盛
虬枝挺拔
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
好似门庭过道
树洞中可容五、六人
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
左右伸张
形若雄鹰展翅
金鸡欲飞
每当山风吹起
枝叶摇动
如响环佩
犹闻丝竹之音
三将军柏毁于明末
关于将军柏树龄一直是个神秘的话题
该树从受封至今
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赵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阳有周柏
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
经林学专家鉴定
将军柏为原始柏
树龄有4500年
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
细心的游人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二将军柏比大将军柏大得多
为什么被封为“第二”呢
这里有个“先入为主”的传说
动人的传说
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的墨客泼墨挥毫
赋诗赞颂
更留给人们以启示
巍巍将军柏
给嵩阳书院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浓郁的感染力
门外的大唐碑素有“嵩山碑王”之称
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
碑高9.02米
宽2.04米
厚1.05米
碑制宏大
雕刻精美
通篇碑文1078字
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
李林甫撰文
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
字态端正
刚柔适度
毛法遒雅
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
大唐碑重80多吨
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
古时
人们是怎样将这么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
千百年来
凡到嵩阳书院的游人都要提及这个问题
在民间
“智立唐碑”这个充满智慧的传说故事
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
成为品赏大唐碑的重要内容之一
嵩阳书院在我国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
以文化瞻富
景观奇特名扬古今
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环境幽雅、景最清、石幢莠纪故宫铭而文明
书院主要文物有西汉的“将军柏”和唐朝的“大唐碑”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
但时间最长
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以圣地之后
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
名为嵩阳寺
为佛教活动场所
僧待多达数百人
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
更名为嵩阳观
为道教活动场所
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
名为嵩阳书院
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
明末书院毁于兵火
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
鼎盛时期
学田1750多亩
生徒达数百人
藏书达2000多册
清代末年
废除科举制度
设立学堂
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这的历程
但是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永远载入史册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
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
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
大至而言
建筑共分五进院落
由南向北
依次为大门
先圣殿
讲堂
道统祠和藏书楼
除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
属于书院的建筑物
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
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应天府书院
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
因为商丘在唐供称为睢阳
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为应天府
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为南京
为当时四京之一
商丘濒临汴水
交通方便
商旅辐辏
隋唐以来
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
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旧城州之东
其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
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
得以发展
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
“远近学者皆归之”
北宋政权开科取士
应天书院人才辈出
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
宋真宗时
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
应天顺时
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
1014年又升为南京
处陪都地位
l009年
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
宋仁宗时
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
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
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
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
得以大的扩展
宋仁宗初年
著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
聘请著名学者王洙为书院“说书”
王洙博学多才
应天府书院在他主持下“其名声著天下”
仁宗景佑二年(1035)
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
晏殊又聘请因服丧而退居睢阳的范仲淹执教
任教期间
范仲淹撰写《南京书院提名记》
当时的应天府书院
是中州的一大学府
据《宋史》记载:“自五代以来
天下学校废
兴学自殊(晏殊)始
”从大中祥符以后的二十余年间
应天府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
而魁甲英雄
仪羽台阁
盖翩翩焉
未见其止”
明正德六年迁城
应天书院也迁往今地——城内中山东二街路北
现存有大成殿、明伦堂、月芽池等建筑
原大成殿内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
明伦堂为学堂
这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
大成殿为祭孔之地
明伦堂为应试地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正在重建中


打开藏品的世界之门
从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开始
拥有藏品是一种快乐
而了解藏品价值更是一种幸福
来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
让我们一起了解藏品的历史与文化
寻找罕见藏品
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找到答案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徐霞客邮票值钱吗”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