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_释迦牟尼佛唐卡_【价格及图片】_古董鉴定拍卖

雅集网/冉 阅读

18世纪_释迦牟尼佛唐卡

18世纪_释迦牟尼佛唐卡_【价格及图片】_古董鉴定拍卖(图1)

释迦牟尼佛唐卡
18世纪
西藏
布本
设色
通高139厘米
宽87厘米
画心纵78厘米
横52厘米

清宫旧藏

此幅唐卡主尊为释迦牟尼佛
现成道相
托钵而住
顶覆华盖
画面上方正中画以莲花生大师为首之三祖师像
身后以朱线勾描花卉山石为衬景
周匝整齐地排布210尊小佛
形象皆本释迦佛陀造型
但手印、持物各有不同
据唐卡背面祈愿文内容可知其为三十五佛

三十五佛出自《决定毗尼经》
主要是恶业众生忏罪之对象
故也称三十五忏悔佛

此幅唐卡以金色作底
用红色朱砂线勾描
线条工致洗练
也称金唐
是唐卡中的贵重品种

唐卡背后有本尊种子字及藏文祈愿文
大意为:“愿得吉祥
祈愿与此三十五如来画像有关之一切众生及作者洛桑群佩等人永离痛苦、障碍和罪过
吉祥
善哉
”此幅唐卡保留了创作者的信息
因而更显得弥足珍贵

佛教创始人
姓乔答摩
名悉达多
释迦牟尼是信徒对他的尊称
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相传其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
生活在约公元前565至前485年间

他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
决心为世人找到解脱方法
于是舍弃继承王位的太子之位
出家修行
最终觉悟
创立了佛教



亦称布画
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

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

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
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
以保持色泽鲜艳
久不褪色

作品四周镶以锦边
上下贯以木轴
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

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
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

其形式一般为方形
尺寸小至一尺
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

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

塔顶相轮上的圆盘形冠饰
多用金属制作

 莲花生亦称为“乌金大师”
为印度密宗大师
公元8世纪进入西藏传授佛法
创建了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
被尊为藏秘祖师
广受尊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

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
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又作浮屠、浮图、佛驮等

意为觉者、知者

原本指释迦牟尼
后演为党觉悟真理者之总称

三十五佛出自《决定毗尼经》
诸尊以释迦佛为首
主要是恶业众生忏罪之对象
故也称三十五忏悔佛

一种国画颜料
即“辰砂”

朱砂是石灰岩中的矿石
湖南的凤凰、麻阳
贵州的安顺
四川的秀山
云南的大理均有出产

密教兴起之后
以梵字表记本尊
此梵字亦称种子
或称种子字

定佛、菩萨诸尊之种子
系取梵名或真言之首部
或取重要之字
或依义而定

18世纪_释迦牟尼佛唐卡

18世纪_释迦牟尼佛唐卡_【价格及图片】_古董鉴定拍卖(图2)

释迦牟尼佛唐卡
18世纪
内地
布本
设色
通高171厘米
宽80厘米
画心纵99厘米
横59厘米

清宫旧藏

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者
为显密教派共尊之本师

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之圣者”
佛为“佛陀”之略
意为“觉者”

此幅中绘释迦牟尼佛现成道相
面相慈和
螺发高髻
身着袒右田相袈裟
右手垂置于右膝处结触地印
亦称降魔印
左手置于腹前平托钵盂
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
下承须弥狮子座
座前设案
纷陈各种供养
身后的背光华美端庄

此轴绘制精细
构图及人物造型略带早期尼泊尔画派之遗韵
云间的供养天众则汉风浓郁
法座前的声闻弟子身体修长
面容清秀
身着通肩袈裟
衣纹流畅
若兰叶描法
这是一幅带有藏画古风的内地唐卡佳作

唐卡背后有白绫签
其上墨书汉满蒙藏四体文字题记
其中汉文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初五日
钦命嘎尔丹锡哷图萨玛迪巴克什认看供奉利益画像释迦牟尼佛……”

佛教创始人
姓乔答摩
名悉达多
释迦牟尼是信徒对他的尊称
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相传其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
生活在约公元前565至前485年间

他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
决心为世人找到解脱方法
于是舍弃继承王位的太子之位
出家修行
最终觉悟
创立了佛教



亦称布画
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

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

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
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
以保持色泽鲜艳
久不褪色

作品四周镶以锦边
上下贯以木轴
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

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
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

其形式一般为方形
尺寸小至一尺
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

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

汉地佛教因修行方法不同分成密教与显教

显教(也称显宗)原本无此称谓
只是因为与密教区别
后人才以之为名

密教也称密宗
分杂密与纯密两种

在唐开元三大士即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以前的密教
因其驳杂
没有严格的经典依据
故称为杂密

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分别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等经典
创立密宗

密宗有着严格的宗教仪轨
故称纯密

密宗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组成

前五种为“色法”
表现大日如来的理性方面
称为“胎藏界”
后一种为“心法”
体现大智如来的智慧方面
称为“金刚界”

密宗造像是按照密宗经典塑造的
一般不外示于人
这也是称其为密宗的重要原因之一

杂密与纯密不同
它不太重视形象是否外示
出现在石窟寺院中的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为杂密常见的表现题材

在密教中
一般将毗卢遮那与大日如来视为一种形象的两种称法

毗卢遮那(Vairocana)为梵文的音译
本意为遍照
故意译为太阳、大日如来
最初为显教神祗
见于《华严经》
菩提流志所译《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将其变成密教神祗
但并没有成为主尊
至开元三大士时毗卢遮那成为至高无上之神

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称毗卢遮那而不称大日如来
善无畏、不空则将大日如来与毗卢遮那并称
视为一意

密教在盛唐时期开始迅速发展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
不空在其所住的大兴善寺建灌顶道场
为唐肃宗亲授转轮王七宝灌顶
后又在全国挑选49位大德常住是寺
密教遂发扬光大
并影响到辽代、南诏、大理国以及日本、朝鲜等国

又作浮屠、浮图、佛驮等

意为觉者、知者

原本指释迦牟尼
后演为党觉悟真理者之总称

唐代妇女发髻十分丰富
有十几种之多

这件女陶俑发髻象单刀一样高高耸起
略微偏梳一侧
大概是文献中提到的偏梳髻

袈裟之一种

袈裟横竖裁剪而不缝缀
似田畔名“田相”
也有在袈裟上贴似田畔者

《释氏要览·法衣》说方形田相:“象征田畦贮水
生长嘉苗
以养形命
法衣之田
润以四利之水
增其三善之苗
以养法身慧命也

”又称全跏坐
正跏坐
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

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
足心朝天

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
不容易疲劳
且身端心正

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
修悟正道
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
亦称“御座”

明以后
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
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
象征着帝王的权威

《明史》载
明神宗时
宦官冯保窃权
“帝御殿
保辄侍侧”

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
乃敢立天子宝座
文武群工拜天子耶
抑拜见中官耶
”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
单独陈设
极少成对

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
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
格外尊贵、庄严

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
俯视群臣
“君临天下”
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
以达到“明制度
示等威”的目的

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
常作火焰纹
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

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
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袈裟披著法之一种

即披搭袈裟时
两肩均被袈裟所覆盖的披法

通肩用以表示福田之相
在乞食、坐禅、诵经、经行等时披著

 诗体名
即古体诗
亦称“古诗”
和近体诗相对

产生年代较早
每篇句数不拘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

不求对仗
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


藏品保养和展示技巧
尽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
您的藏品价值倍增
我们的专业鉴定团队为您提供准确的鉴定报告
让您的藏品更加有价值
发掘未来的收藏趋势
从我们开始
藏品世界的色彩
从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开始探索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18世纪_释迦牟尼佛唐卡_【价格及图片】_古董鉴定拍卖”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