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士慎墨梅图卷

阅读

汪士慎墨梅图卷(图1)

《墨梅图》卷

汪士慎绘
纸本
墨笔
纵18厘米
横604厘米
卷末题款:“一笑倚孤筇
东风兴致重
梅花真冷淡
鸥侣渐春容
好句近常得
清欢自少逢
何当携榼去
酒味与情浓
草堂风日美
闲话共开怀
竹几并肩坐
春盘一字排
诗中传铁佛(时西唐出铁佛寺诗
有佛容常自在
顽铁不消磨之句)
醉里说荆钗(诸子诵同郡女史王氏诗甚奇)
记此今宵会
迟留月半阶
孟春二十日同人携具过小斋拈韵旧作
辛酉中秋后二日录于此卷
博薏田先生一笑
巢林汪士慎并写
”钤“近人汪士慎”白文印、“晚春老人”白文印、“左盲生”白文印
鉴藏印“马季昆氏”
另二印不辨
辛酉为乾隆六年(1741年)
梅花由于耐寒的品性为历代文人所吟咏
也是文人画家最为喜爱的题材
在“扬州八怪”中
除郑燮少画梅外
其他均善画梅
各家笔下的梅花具有不同的韵致
金农曾评价汪士慎画繁枝梅花“千花万蕊
管领冷香
俨然灞桥风雪中”
此图卷可为其代表作
画卷中的梅花是属于“灞桥”、“江畔”的野梅
清瘦之中带有冷峻孤傲之气
所谓“冷香”
也是汪士慎本人的写照
他正是“要将胸中清苦味
吐作纸上冰霜桠”
梅干盘曲多姿
纯以淡墨湿笔写出
苍劲而润泽
梅干上排列成串的焦墨苔点笔法质朴而不乏灵秀
与淡笔勾画的梅花相映衬
以突出梅花的清雅秀逸
正如金农所言“花光圈处动
苔色点来苍”
汪士慎创作这卷梅花图时左眼已经失明
故有“左盲生”之印
十年后不幸双目失明
故又有“心观”一印
汪士慎观梅是用身心来体悟交流
“老觉梅花是故人”
“相对成良晤
同清亦可怜”
师法自然
融于自然
物我两忘
这也是汪士慎画梅给予后代画家的启示
汪士慎(1686—1762年)
字近人
号巢林
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
原籍安徽歙县
久居江苏扬州
擅诗文书画
为“扬州八家”之一
书法以分隶最工
宗法汉人
晚年双目失明
但仍能书画
金农谓其“盲于目不盲于心”
亦精篆刻
著有《巢林诗集》行世
中国古代女官名
周礼天官、春管所属都有女史
或掌王后礼仪
或管文书
后世也用为妇女的美称
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末期活跃在扬州地区的8位代表画家的总称
一批画家的总称
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
一般指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
作画多以花卉为题材
亦画山水、人物
主要取法于陈淳、徐渭、朱耷、石涛等人
善于运用水墨写意技法
重视个性的发挥
力求创新
抒发强烈的主观情感
注重诗书画的有机结合
和当时流行画坛的尚古模拟之风有所不同
被时人称为“偏师”
因有“八怪”之称
“扬州八怪”的写意画风对海派乃至近代齐白石、潘天寿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郑燮(1693—1765年)
字克柔
号板桥
江苏兴化(今兴化市
旧属扬州府)人
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曾官山东县令等职
为人耿直
不事权贵
能书擅画
工绘兰、竹、石等
其画取法于明徐渭、清石涛等的大写意
运笔秀劲潇洒
横涂竖抹而不失章法
书法创“六分半”体
又称“乱石铺街体”
以隶书体参入行、楷体而别有韵致
著有《板桥全集》
因其独具艺术创新的言行和长期流寓扬州卖画
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金农(1687—1763或1764年)
字寿门
号冬心
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
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受业于何焯
乾隆元年以布衣被荐博学鸿词科
未中
遂游历四方
后居扬州
以卖书画为生
博学多才
工诗文
精篆刻
善山水、人物、花卉
画风古朴
造形新颖奇古
极具个性
秦祖永《桐荫论画》评其“涉笔即古
脱尽画家习气”
五十岁后开始绘画创作
与郑燮、高翔、汪士慎等人并称为“扬州八怪”
书法出入楷隶之间
所创“漆书”尤为奇古
颇具特色
富于金石意味
为时人所推重
与“干笔”对称
指作画时用笔含有较多水份
使画面产生滋润的效果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汪士慎墨梅图卷”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