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宣德时期仿哥釉菊瓣碗,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明代宣德时期仿哥釉菊瓣碗<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仿哥釉菊瓣碗
明代宣德
高7.3厘米
口径18.7厘米
足径6.9厘米

  碗呈菊瓣形
敞口
深弧壁
圈足
通体及圈足内均施青灰色仿哥釉
釉层肥厚
釉面布满开片
外底署青花楷书 “大明代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款
外围青花双线圈

  明代仿哥窑瓷器的传世品迄今所见最早为宣德时景德镇官窑的制品
造型有菊瓣碗、鸡心碗、菊瓣盘、折沿盘、撇口盘等
多署有青花宣德年款
这些器物的釉面光洁度偏低
有油腻感
与宋代哥窑器的釉面相似
但也有橘皮纹这一宣德官窑器的典型特征
其釉色有青灰、月白
开片的纹路微微闪黑、闪红
没有宋哥釉器“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的效果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开裂的原因有二:一是器物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
影响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
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
后来人们掌握了开片的规律
开片即被利用作为一种釉面装饰
隋代白瓷上的开片尚属自然开裂
还未形**为性的装饰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代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代、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
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
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
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
均质地优良
做工精细
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
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
其窑址也未发现
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长期以来
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
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代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
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
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
其窑址至今未发现
有学者根据刊于明代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
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
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原名新平
因地处昌江东南
故又名昌南镇
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
以皇帝年号名
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
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
瓷、茶并茂
工商辐辏
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
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
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
明代、清以来
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
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
于是
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
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瓷器碗式之一
流行于明代永乐、宣德时期
鸡心碗敞口
深腹
内底下凹
外底凸出似鸡心状
小圈足
有大、中、小之分
多为白釉、青花两种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多有仿制
即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上所署的朝代款
绝大多数为“大明代宣德年制”六字款
另有少数为“宣德年制”四字款
六字年款均为楷书款
未见篆书款
四字年款则既有楷书款
亦有篆书款
宣德官窑瓷器年款绝大多数以青花料写款
另有少数暗刻或模印款
后者主要见于颜色釉瓷器上
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
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
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对宋代传世哥窑瓷器釉面裂纹的专有称谓
传世哥窑瓷器的釉层肥腴
开细碎片纹
纹路分两种:一种是釉裂形成大开片的黑色纹路
俗称“铁线”
另一种是釉裂形成小开片的金黄色纹路
俗称“金丝”
合而即有“金丝铁线”之美称
其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坯体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
在窑内冷却的过程中釉因收缩率大而开裂
          
宋代龙泉窑、哥窑和官窑的器物
往往在口部边缘的最薄处隐约露出灰黑泛紫的胎色
而足部无釉处呈现出铁红色
即所谓“紫口铁足”
这是因为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特高
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呈黑色
即“铁足”
胎骨还原作用较弱而有一层薄釉的口沿部分便呈现灰黑泛紫的“紫口”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明代宣德时期仿哥釉菊瓣碗,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