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宣德时期青花夔龙纹罐,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明代宣德时期青花夔龙纹罐<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青花夔龙纹罐
高19厘米
口径15.8厘米
足径13.8厘米

  罐直口
鼓腹
内圈足
内外施白釉
外饰青花纹样
颈与肩部饰如意头纹
腹部绘2只首尾相连的夔龙衔花纹
近底处绘一周仰莲瓣纹
底施白釉
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代宣德年制”六字双行

  宣德青花图案以线条流畅、纹饰豪放生动著称
龙纹样用于青花瓷始于宣德朝
至成化时已成为瓷器上的典型图案
后世亦多延用
宣德时所用青料据明代万历时王世懋《窥天外乘》和黄一正《事物绀珠》中所记为“苏麻离青”
这种青料含铁量高
含锰量低
在适度的窑炉气氛下烧成后能呈现宝石蓝般鲜艳的色泽
但由于含铁量高
在青花色彩上常自然形成不均匀的黑色结晶斑点
与艳丽的蓝色相互映衬
更增其艺术魅力
此罐之青花色泽即具有这一时代特征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代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代、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
似龙
一足
《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
’”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
玉器上的夔纹
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
多见于彝器上
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
自商、周至今
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
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
阴刻线除单线外
也有双刻线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
明代、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
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
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
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
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莲花俗称“佛花”
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
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
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
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明代宣德朝的青花瓷
以其胎釉精细、色泽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著称
被认为是明代的素花瓷器之冠
宣德青花所用青料为“苏泥勃青”
烧成后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
宣德青花的图案装饰
继承、融合了元代青花的笔绘画风
并渐趋典雅、秀丽
其纹饰以花果纹为主
很少描绘人物
            
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
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
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
经高温烧制
釉料相互融合、浸润
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
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
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
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
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
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
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
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
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
这些窑址**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
  王世懋(1536—1588年)
字敬美
号麟州
江苏太仓人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之弟
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
官至南京太常少卿
精通古文辞
名虽不如其兄
但王世贞以为胜己
富藏书
有“鹤适轩”
“万卷楼”
经史图籍充纫其中
其中多宋版书
著述颇丰
有《王仪部集》《二酋委谭摘录》《名山游记》《奉常集词》《窥天外乘》《艺圃撷余》等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明代宣德时期青花夔龙纹罐,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