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青花缠枝花纹天球
高46厘米
口径8.9厘米
足径15.2厘米

  瓶唇口
长颈
球形腹
平底
通体青花装饰
颈部绘缠枝莲纹和上仰变形如意头纹
其内绘花蕾
腹部为缠枝花卉
素底无釉
肩部青花楷体“大明代宣德年制”六字横排款

  此器形体高大端庄
纹饰细密严谨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
而宣德朝则是明代青花瓷制作的顶峰阶段
宣德年间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苏泥勃青”料
青花上有金属光泽的黑斑
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
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使用国产青料
其特点是青花发色淡雅
少有晕散和结晶斑
这件宣德青花天球瓶上的青花色泽淡雅
当为使用国产青料描绘而成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代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代、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
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
枝叶相互缠绕
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
统一中寓变化
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人们为了研究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运动
引进了一个假想的圆球:它的球心就是观测者所处位置
它的半径无穷大
这个圆球称作天球
地球以外的天体在天球上都有各自的投影
人们在说明代天体位置和运动的时候
可以把天体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地球的自转轴无限延长
同天球球面相交于两点
这称作天极
即南天极和北天极
地球的赤道平面无限扩大
同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作天赤道
有了天极和天赤道
天球就有了它自己的经线和纬线
明代宣德时才出现的一种造型
其体大端正
气势雄浑
造型敦厚古朴
因圆腹似球而名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
其绘花朵上下周转
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
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
以莲花为主题者
称缠枝莲
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
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
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
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
此后
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
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
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
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
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
经高温烧制
釉料相互融合、浸润
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
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
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
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
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
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
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
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
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
这些窑址**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
进口青料名
文献上亦称“苏麻离青”
据明代万历年间的《窥天外乘》记载: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瓷器以“苏麻离青”为饰
苏泥渤青呈色青翠浓重
由于含铁量高
往往出现铁结晶斑点俗称“铁锈疤”
苏料的产地众说纷纭
大多数学者认为是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岛附近
永乐、宣德之后苏泥勃青料渐竭
            
明代宣德朝的青花瓷
以其胎釉精细、色泽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著称
被认为是明代的素花瓷器之冠
宣德青花所用青料为“苏泥勃青”
烧成后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
宣德青花的图案装饰
继承、融合了元代青花的笔绘画风
并渐趋典雅、秀丽
其纹饰以花果纹为主
很少描绘人物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