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宣德时期青花鸣凤在竹仕女游园图碗,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明代宣德时期青花鸣凤在竹仕女游园图碗<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青花鸣凤在竹仕女游园图碗
明代宣德
高7.8厘米
口径18.7厘米
足径7.7厘米

  碗敞口
深弧壁
圈足
内光素无纹饰
外壁青花装饰
以青花料通景描绘仕女游园图
一面是两仕女坐于凉亭内闲谈
一小童子在旁边服侍
另一面绘两仕女在凉亭边散步
仕女均发髻高挽
长裙拖地
裙带随风飘动
庭院中点缀怪石丛竹、树木花草、坡地栏杆、流水小溪
还有缭绕的祥云
一只凤凰正栖于竹上鸣叫
圈足外墙绘卷草
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代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

  明代宣德(1426—1435年)一朝虽仅有短暂的十年
但由于这期间没有大的天灾人祸
加之宣德帝治国有方
社会处于相对安定状态
宣德官窑青花瓷器中有一部分碗、高足碗等以仕女游园作为装饰题材
在明代官窑瓷器中可谓独具特色
所绘仕女均身材修长
体态纤柔
着重刻画人物恬淡闲适的心情
画面如人间仙境
给人以优雅唯美之视觉感受
堪称当时太平社会的真实写照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代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代、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仕女”始称“士女”
其原义泛指男女
(“士女”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卷第十九
“五臭所校
寡疾难老
士女皆好”
其意指男女
并未指向未婚之男女
《楚辞》中亦为男女通称
)至汉刘向《列女传》中《启母涂山》“厘尔士女
从以孙子”之义
此时专指女性
其后
经陆善经补注的南北朝《古今同姓名录》中记有二高云
“一西秦
时僭改元正始
一唐人
画仕女
上品”
其后
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周昉“画士女为古今冠绝”
称其为神品
同书亦记陈闳、张萱、王定、王 、萧溱、张涉、张容等均画士女
或入妙品、能品
专指以描绘古代贵族妇女为题材的中国画
宋代以后
“士女”与“仕女”并用
而“仕女”一词渐为流行
其义指相貌秀丽的女子
  瓷器纹饰
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
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
俗称西蕃莲
如果没有花朵
则称为卷草
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
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
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
经高温烧制
釉料相互融合、浸润
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
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
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
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
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
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
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
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
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
这些窑址**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
陶瓷器型之一
高足碗于元代的南北方瓷窑已普遍烧制
明代永乐、宣德时继续承烧而造型较元代有所变化
碗身加高
足变矮
其品种除青花外
还有白釉、红釉、青釉等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明代宣德时期青花鸣凤在竹仕女游园图碗,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