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宣德时期祭蓝釉白花鱼莲纹盘,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明代宣德时期祭蓝釉白花鱼莲纹盘<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祭蓝釉白花鱼莲纹盘
明代宣德
高4.0厘米
口径19.2厘米
足径12.7厘米
清宫旧藏

  盘敞口
弧壁
圈足
内底及外壁均以白泥描绘鱼戏荷莲图案
足内施青白色釉
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代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
外围青花双线圈

  蓝釉白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创新品种
其蓝白对比鲜明代
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
明代宣德时的景德镇窑将这一装饰品种加以发展
图案刻画更加细腻
造型品种及装饰题材亦大为增多
造型有盘、碗、尊等
装饰题材有龙、鱼莲、萱草折枝花果、缠枝花等
应引起注意的是
清代康熙时景德镇御窑厂曾仿烧过宣德蓝釉白花鱼莲纹盘
但图案刻画不如宣德时作品细腻

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瓷器新品种
与白釉蓝花(即青花瓷器)形成对比
其装饰技法新颖
明代宣德时期得到发展
造型有盘、碗、尊等
纹饰题材有龙、鱼莲、折枝花果、缠枝花等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
呈色剂为氧化钴
最早出现于元代
但传世品不多
明代、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代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代、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
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
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
经高温烧制
釉料相互融合、浸润
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
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
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
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
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
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
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
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
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
这些窑址**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原名新平
因地处昌江东南
故又名昌南镇
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
以皇帝年号名
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
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
瓷、茶并茂
工商辐辏
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
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
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
明代、清以来
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
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
于是
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
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萱草
又名鹿葱、忘忧、宜男
是属于百合科萱草属的一种草本植物
俗称黄花菜、金针菜
据说它有助于孕妇生男
因而又有“宜男萱”之称
《草木记》谓:“妇女怀孕
佩其花必生男”
故古礼规定
萱草宜种于母亲所居住的北堂之畔
于是后世多以萱堂作为母亲或母亲居住地的代称
  花卉画的一种
画花卉不写全株
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
故名
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
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
枝叶相互缠绕
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
统一中寓变化
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明代清两代的官窑
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也包括朝廷对内外的赏赐和交换品
景德镇御窑厂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
初设时有窑20座
宣德年间增至58座
厂内分工计23作
以封建的超经济强制为前提
采用协作形式进行生产
由于御窑厂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
并可以不计工本地提高质量和创新品种
客观上促进了制瓷技术的进步和整个瓷业的发展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明代宣德时期祭蓝釉白花鱼莲纹盘,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