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时期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清代雍正时期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黄地珐琅梅花纹碗
高6.2厘米
口径12厘米
足径4.6厘米

  碗口微外撇
弧壁
圈足
内壁白釉无纹饰
外壁施黄彩地
纯净无瑕
上绘梅花一株
虬枝横斜
红、白两色梅花娇美艳丽
一侧题五言诗:“只言花是雪
不悟有香来
”诗句上首署篆印“先春”一方
下首有“寿古”、“香清代”二印
底足内蓝料彩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珐琅彩瓷自清代康熙晚期创烧后一直被视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
深受历代皇帝的珍爱
雍正时
珐琅彩瓷的烧制更为皇帝重视
烧制时往往要秉承御旨
在怡亲王的主持下
分别于清代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及怡亲王府三处设窑烧制
其绘画多出于清代宫如意馆画师之手
精妙绝伦
形成了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风格
使珐琅彩工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此碗仍沿用了康熙珐琅彩的色地装饰手法
与绘画相结合
设色艳丽
绘画精细

彩瓷品种之一
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
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
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
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乾隆时期
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
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
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
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
宫廷控制极为严格
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
运送到宫廷后
在皇帝的授意下
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
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
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
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
雍正六年以后
清代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
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
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
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
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
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
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
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
珐琅
又称“佛郎”“法蓝”“琺瑯”
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
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
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
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
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
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
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珐琅彩料中的一种
康熙时期珐琅彩料都从国外进口
雍正六年(1728年)宫中自炼珐琅彩料成功
色彩达18种之多
单独以某一种色料绘画瓷器仅见红料彩与蓝料彩两种
画法始于雍正时期
盛行于乾隆时期
嘉庆、道光时期仍有少量生产
             
爵位名
其名始于南朝末期
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
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
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
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
主要用以封皇子
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部
占地约350万平方米
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雍正、乾隆年间陆续扩建
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
嘉庆、道光、咸丰时有所增建
前后历时150余年
终于建成了一个包括140余所宫殿楼阁、100多处秀丽景致的宏伟的皇家园林
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为宫中画师作画之处
原属造办处
郎世宁、艾启蒙等西洋画家都曾供职于此
同治年间迁至乾东五所之头所
仍隶属造办处
设画工
多为苏州人
所画有卷、轴、册页、贴落等
并设玉匠、刻字匠等
现建筑完好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清代雍正时期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