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时期粉彩镂空缠枝莲团寿纹盖盒,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清代雍正时期粉彩镂空缠枝莲团寿纹盖盒<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粉彩镂空缠枝莲团寿纹盖盒
清代雍正
通高13.2厘米
口径21.7厘米
足径12.9厘米

  盒呈扁圆形
上下子母口套合
盖面隆起
盖顶置宝珠形钮
圈足
盒内设9格
外壁以粉彩描绘缠枝花纹
盖面先镂空缠枝莲
莲朵中心镂空团“寿”字
再以粉彩描绘
口沿涂金彩
近足处绘双重莲瓣纹
圈足外墙绘回纹
器里及足内均施松石绿釉
外底中心青花双圈内留白
以青花料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盒以镂空加彩绘技法进行装饰
镂空技法娴熟
彩绘笔触细腻
堪称雍正粉彩瓷器中殊为少见的作品
但其装饰较繁缛
应属雍正后期景德镇御窑厂之作品
釉上彩品种之一
与五彩相对而言
故亦称软彩
创烧于康熙晚期
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
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
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
《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
谓彩色稍淡
有粉匀之也
硬彩华贵而深凝
粉彩艳丽而清代逸
”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
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
乾隆时的清代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
            
  镂空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
也被称作“镂花”或“透雕”
它是将器物胎体上的纹样镂通
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
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
枝叶相互缠绕
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
统一中寓变化
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
其绘花朵上下周转
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
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
以莲花为主题者
称缠枝莲
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
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
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
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
此后
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莲花俗称“佛花”
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
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
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
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
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
寓意吉利深长
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
在家具上
回纹主要作为边饰
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
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
  一种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的低温色釉
又称翡翠釉、吉翠釉
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
以铜为着色剂
釉色有深、浅两种
明代正德时期孔雀绿釉的烧制达到鼎盛阶段
色泽青翠鲜艳
清代康熙年间孔雀绿釉极为盛行
釉色深重葱翠
也有的色浅淡而鲜艳
其釉面薄厚不同
但均开有细碎纹片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清代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原名新平
因地处昌江东南
故又名昌南镇
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
以皇帝年号名
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
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
瓷、茶并茂
工商辐辏
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
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
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
明、清代以来
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
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
于是
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
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明清代两代的官窑
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也包括朝廷对内外的赏赐和交换品
景德镇御窑厂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
初设时有窑20座
宣德年间增至58座
厂内分工计23作
以封建的超经济强制为前提
采用协作形式进行生产
由于御窑厂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
并可以不计工本地提高质量和创新品种
客观上促进了制瓷技术的进步和整个瓷业的发展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清代雍正时期粉彩镂空缠枝莲团寿纹盖盒,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