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时期仿哥釉塑贴三羊瓶,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清代雍正时期仿哥釉塑贴三羊瓶<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仿哥釉塑贴三羊瓶
清代雍正
高27厘米
口径7.3厘米
足径9.8厘米

  瓶口呈浅笔洗状
细长颈
丰肩
肩以下渐收敛
撇足
瓶身凸起弦纹4道
瓶里外及足内满施仿哥釉
灰黑色的纹路迂回交错
分割釉面
使平静的釉面产生动感
给人以美的享受
瓶胫部塑贴三羊
呈酱黑色
姿态各异
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代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雍正六年(1728年)
唐英内务府员外郎的身份被派驻景德镇御窑厂主持窑务
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
御窑厂仿古创新的各种釉彩已达57种之多
仿哥釉是其中之一
此瓶在仿哥釉上加饰三羊
因“羊”与“阳”谐音
故寓意“三阳开泰
《易经》云:“正月为泰卦
三阳生于下
”喻冬去春来
阴消阳长
有吉亨之象
人们常以“三阳开泰”寓意岁首吉祥
祈祝国运昌盛
亦称“堆塑”、“堆贴”
印出或塑出立体状的纹饰贴于器物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技法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
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
大多数情况下
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清代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唐英(1682—1756年)
字俊公
自号蜗寄老人
清代雍正六年(1728年)始奉命驻景德镇御窑厂任协理官
乾隆元年(1736年)起先后**淮安关及九江关并兼理窑务
直至二十一年(其中十五、十六两年一度中止)
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前后二十余年中
唐英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
推动了瓷艺的仿古、创新
获得巨大成就
著有《陶成纪事》、《陶冶图说》、《陶人心语》等书
均为研究景德镇制瓷史的重要文献
            
  全称“总管内务府”
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机构
始设于清代初
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
改设十三衙门
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
重设内务府
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
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
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
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原名新平
因地处昌江东南
故又名昌南镇
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
以皇帝年号名
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
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
瓷、茶并茂
工商辐辏
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
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
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
明、清代以来
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
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
于是
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
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明清代两代的官窑
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也包括朝廷对内外的赏赐和交换品
景德镇御窑厂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
初设时有窑20座
宣德年间增至58座
厂内分工计23作
以封建的超经济强制为前提
采用协作形式进行生产
由于御窑厂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
并可以不计工本地提高质量和创新品种
客观上促进了制瓷技术的进步和整个瓷业的发展
             
  为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
亦称“三阳交泰”
“泰”为《周易》中六十四卦之一
乾下坤上
以象“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其初、二、三爻皆为阳
意在阴消阳长
“内阳而外阴
内健而外顺”
《周易》载:“十月为坤卦
纯阴之象
十一月为复卦
一阳生于下
十二月为临卦
二阳生于下
正月为泰卦
三阳生于下
”也就是说
农历正月为六十四卦中的“泰卦”
冬去春来
阴消阳长
有吉亨之象
在一年起始冬去春来之际
古人常以“三阳”(羊)寓示“泰”卦
表达喜迎新春之意
羊与阳谐音
所以艺术家们常以三羊为题材来装饰工艺品
寓意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清代雍正时期仿哥釉塑贴三羊瓶,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