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时期仿钧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清代雍正时期仿钧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仿钧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
清代雍正
高8厘米
口径23厘米
足距11厘米

  花盆托直口唇边、弧壁、内底平坦、底下承以三足
外底有一周支烧钉痕
并涂抹酱色釉
通体施玫瑰紫釉
器内釉面泛青有少量开片
外壁凸起一周弦纹
上下各饰一周凸塑鼓钉
鼓钉处釉层因垂流变薄而呈天蓝色
与外壁玫瑰紫色釉交相辉映
具有较好的艺术效果

  清代雍正时期
景德镇御窑厂在仿古方面以仿钧窑瓷器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
当时的督陶官唐英曾派助手老格赴河南钧州实地调查宋代钧釉的配制方法
经多次试制
最终成功烧造出仿宋钧窑制品
此件花盆托从造型到釉色
与宋代钧窑瓷器极为接近
足以乱真

是宋代钧窑创烧的一种窑变釉
釉料中含有氧化铜、铁、钴、锰等呈色元素
经**0℃左右高温烧制而成
呈色绚丽多彩
斑驳瑰丽
红、蓝、青、紫相映成辉
据科学测试分析
该釉是由于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小颗粒
这些小颗粒能折射短波光
使釉面呈现美丽的蓝色乳光
又因釉中还原铜的呈色作用而现出红紫色
与天蓝色相映
宛若一片彩霞
           
  瓷器器型之一
通常与花盆配套使用
宋代钧窑多有烧制
形状以菱花式居多
器底往往有支烧痕迹
并刻有汉字号码以区分大小
清代雍正年间多有仿烧
             
栽种花草的盆具
宋代最名贵的瓷花盆品种是钧窑专为宫廷烧制的玫瑰紫釉器
通常与花盆托一起使用
明、清代两代花盆造型亦很丰富
有葵花式、海棠式、折沿式、长方、正方、六方、八方、椭圆等式
大小不等
以适应不同用途
装饰上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种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开裂的原因有二:一是器物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
影响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
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
后来人们掌握了开片的规律
开片即被利用作为一种釉面装饰
隋代白瓷上的开片尚属自然开裂
还未形**为性的装饰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
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
大多数情况下
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原名新平
因地处昌江东南
故又名昌南镇
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
以皇帝年号名
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
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
瓷、茶并茂
工商辐辏
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
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
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
明、清代以来
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
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
于是
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
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明清代两代的官窑
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也包括朝廷对内外的赏赐和交换品
景德镇御窑厂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
初设时有窑20座
宣德年间增至58座
厂内分工计23作
以封建的超经济强制为前提
采用协作形式进行生产
由于御窑厂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
并可以不计工本地提高质量和创新品种
客观上促进了制瓷技术的进步和整个瓷业的发展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
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
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
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
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
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
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
称“蚯蚓走泥纹”
北宋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
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
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
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
           
唐英(1682—1756年)
字俊公
自号蜗寄老人
清代雍正六年(1728年)始奉命驻景德镇御窑厂任协理官
乾隆元年(1736年)起先后**淮安关及九江关并兼理窑务
直至二十一年(其中十五、十六两年一度中止)
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前后二十余年中
唐英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
推动了瓷艺的仿古、创新
获得巨大成就
著有《陶成纪事》、《陶冶图说》、《陶人心语》等书
均为研究景德镇制瓷史的重要文献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清代雍正时期仿钧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