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时期淡黄釉瓶,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清代雍正时期淡黄釉瓶<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黄釉
清代雍正
高14.6厘米
口径3.3厘米
足径1.7厘米

  瓶撇口
细颈
溜肩
肩下渐敛
圈足
通体及足内施淡黄釉
外底暗刻篆书“大清代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淡黄釉瓷器创烧于雍正时期
其着色剂为氧化锑
由于其釉色比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传统浇黄釉浅淡
故名“淡黄釉”
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黄色
故又称“蛋黄釉”
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写的《陶成纪事》中称之为“西洋黄”
雍正淡黄釉瓷器的造型多为小件的瓶、盘、碗、杯、碟等
小巧的形体配以淡雅的釉色
颇显俊秀典雅

  清代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
此瓶由康熙时的柳叶瓶演变而来
其娇美之形体
恬静之釉质
集中体现了雍正瓷器的艺术风格
颜色釉品种之一
由淡黄彩发展而来
淡黄彩最早见于康熙时从西方进口的珐琅彩料中
属于低温釉上彩
雍正时对其稍加改进
用来烧造淡黄釉瓷器
化学分析表明
珐琅彩和粉彩中黄彩以及颜色釉中的淡黄釉均以氧化锑作着色剂
而在康熙以前
不论是五彩中的黄彩或低温色釉中的浇黄
都属于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铁黄
光谱分析结果表明
锑黄中含有锡
二氧化锡是作为锑黄的稳定剂而特意引进去的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
以后各朝多有烧造
以“黄”与“皇”谐音
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
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
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
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
然后施黄釉
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
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
故有“浇黄”之称
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
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
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
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
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
其釉面光洁
釉色浅淡娇嫩
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
其呈色几无差异
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唐英(1682—1756年)
字俊公
自号蜗寄老人
清代雍正六年(1728年)始奉命驻景德镇御窑厂任协理官
乾隆元年(1736年)起先后**淮安关及九江关并兼理窑务
直至二十一年(其中十五、十六两年一度中止)
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前后二十余年中
唐英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
推动了瓷艺的仿古、创新
获得巨大成就
著有《陶成纪事》、《陶冶图说》、《陶人心语》等书
均为研究景德镇制瓷史的重要文献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清代雍正时期淡黄釉瓶,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