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时期斗彩团花纹罐,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清代雍正时期斗彩团花纹罐<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斗彩团花纹罐
高17.2厘米
口径8.4厘米
足径7.8厘米

  罐直口
微敞
短颈
圆肩
肩下渐瘦
圈足
罐外满绘不规则团花
俗称皮球花纹
罐里外施釉
底足无款识

  斗彩瓷自明代创烧以来
至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
雍正时又引入了珐琅和金彩
形成了斗彩加金彩、斗彩加珐琅彩的新工艺
斗彩瓷在原有的红、黄、绿、紫、赭色之外
又增添了粉红、胭脂、藕荷、玫瑰、湖水绿等多种颜色
更显得富丽堂皇
美丽娇艳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
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
真正的斗彩则成熟于明成化年间
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
多则达六种以上
色彩较鲜艳
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
施透明釉
入窑高温烧成后
再在釉上填入彩料
再入窑经低温烧成
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为主
大件瓷器较少
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中国传统纹饰之一
凡呈圆形的图案谓团花
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又称团花
清代叫绣球花
其组合形式多样
以外观极似球状而名
            
彩瓷品种之一
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
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
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
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乾隆时期
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
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
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
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
宫廷控制极为严格
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
运送到宫廷后
在皇帝的授意下
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
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
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
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
雍正六年以后
清代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
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
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
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
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
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
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
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
珐琅
又称“佛郎”“法蓝”“琺瑯”
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
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
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
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
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
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
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清代雍正时期斗彩团花纹罐,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