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时期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清代雍正时期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
通高10.4厘米
口径5厘米
足径5.4厘米

  罐直口
丰肩
瘦底
圈足
罐身主题纹饰分上下两行各四团花
交错排列
团花上半为一蝴蝶
下半托菊花2朵及枝叶
团花之间绘折枝莲纹
肩及足际分别绘青花海水纹一周
其上绘各色花8朵
盖面中央绘一团花
立墙饰折枝莲花4朵
外足署青花楷书“大清代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
外围双框

  瓷器上用团花纹始见于隋代
宋临汝窑青瓷刻、印团花较多
明宣德、成化、隆庆三朝的青花瓷器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朝瓷器上团花均十分流行
 
  此器仿明代成化斗彩盖罐
成化斗彩器以做工精细、小巧玲珑、且传世品稀少为世所珍重
清代康熙朝以后
各朝官窑均有仿成化斗彩器的作品
此盖罐即雍正官窑仿成化斗彩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造型、胎釉、图案均按成化原件仿制
但由于粉彩技术的运用
使得画面纹饰尤其是蝴蝶描绘得更为细腻、写实
明为仿成化器却署雍正本朝款
以示雍正朝制瓷技术之精湛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
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
真正的斗彩则成熟于明成化年间
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
多则达六种以上
色彩较鲜艳
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
施透明釉
入窑高温烧成后
再在釉上填入彩料
再入窑经低温烧成
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为主
大件瓷器较少
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中国传统纹饰之一
凡呈圆形的图案谓团花
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罐上加盖
俗称盖罐
瓷质盖罐始见于东汉
历代都有烧造
造型丰富
            
  花卉画的一种
画花卉不写全株
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
故名
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清代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代凉寺
宋时属汝州
故名
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
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
遂命汝州造青窑器
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
汝州为魁
”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
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
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
胎体细洁如香灰色
多为裹足支烧
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
釉层薄而莹润
釉泡大而稀疏
有“寥若晨星”之称
釉面有细小的纹片
称为“蟹爪纹”
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
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
故传世品极少
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
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
经高温烧制后
呈青绿色或青黄色
所以称为青瓷
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
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
东汉晚期窑址**的青瓷
质地致密
透光性好
吸水率低
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
器表通体施釉
胎釉结合牢固
釉层透明
莹润光泽
清代流淡雅
秀丽美欢
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
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
从东汉起
历经六朝
唐宋以至明清代各个时期
青瓷始终盛烧不衰
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
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
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
经高温烧制
釉料相互融合、浸润
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
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
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
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
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
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
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
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
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
这些窑址**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代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清代雍正时期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