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和之鹿鸣之什图卷

阅读

马和之鹿鸣之什图卷(图1)

《鹿鸣之什图》卷
南宋
马和之作
绢本
设色
纵28厘米
横864厘米

此卷是南宋著名画家马和之创作的《诗经》系列画作品中的一卷

全卷书、画共10段
每段前小楷书《诗经》原文
文后为图

首段开头书“鹿鸣之什”四字
末段书三首诗名及小序
末又书“鹿鸣之什十篇”

第一段:鹿鸣画面上一所豪华的宫殿中华灯盛宴
一王者相貌之人踞坐殿中
嘉宾与臣下列坐两侧
以突出王者宴嘉宾臣下之意

殿外丹墀之下内侍环立
乐工鼓琴奏乐
以乐君臣

右侧是高大的树木与叠起的云霭
仿佛形成一道屏风
将画面自然隔开
表现群鹿于山谷之中
或鸣
或奔
或低首觅食
各具姿态

全图紧扣宴乐嘉宾之中心
表现得浅显而明了
使人易于理解其深刻的含意

第二段:四牡《四牡》一章是在慰劳外国使臣时演唱的

此段描绘外国使臣来朝路上的情节

画面上一辆四驾马车左行
一人手持节旄端坐车中
四名仆从于车前挽辔而行
车后一人跟随

衬景仅绘一丛树木
表现出路途的荒凉与使臣远行的艰辛

图中主要人物面部表情并不欢愉
而是略带一丝忧愁
这正与诗中“周道倭迟
岂不怀归”的人物心情之刻画相契合
但“王事靡艰
我心伤悲”
主人公又表现出一种为了国家、王事而心忧的复杂情愫

第三段:皇皇者华此段绘山间路上一辆四匹马驾的车正逶迤行进
与前段人物的运行方向相反
为自左向右行

诗序云:“皇皇者华
君遣使臣也
送之以礼乐
言远而有光华也

”一人手挽缰绳坐于车中
车旁一随从手擎使臣所用之节旄
仆从各携不同物品跟随于马车前后

此段表现使臣奉王命出行的场面

四周草木丛杂
山谷幽深
山间小溪流淌
通过环境的描绘表现出使臣为国事奔走的艰辛劳瘁之状

第四段:常棣此段绘坡岸上三人立于水畔
形貌几乎相同
似表现兄弟三人正在观看水中的植物

水中植物亦为三株
错落生长
或即为常棣之木

封建社会讲究孝悌
悌指兄弟和睦
此诗此图意皆在此

《常棣》诗云:“兄弟既翕
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
乐尔妻帑

……”古人谓“齐家治国”
兄弟和睦方能齐家
故此乃治国的前提条件

第五段:伐木此段绘山高草深
林木茂盛
山谷间二人手执利斧
在一株较矮小的树下作砍伐状

二人视线均集于树上的一只栖鸟身上
以扣紧“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之主题

此段画面较为平直
而诗中的引申之意则未加表现

第六段:天保此段画面绘高山峻岭
乔松挺秀
碧海翻波
祥云瑞霭
红日初升于水上
皎月掩映于峰峦之间
光华耀人

诗中末段云:“群黎百姓
编为尔德
如月之恒
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
不蹇不崩
如松柏之茂
无不尔或承

”此诗意在表示王权天授
江山如松柏之不凋
如南山之不崩
如日月之永恒
以祈江山永固

此段所录诗中“恒”字缺最后二横笔
避宋真宗赵恒讳

第七段:采薇此段图绘山林间一队车马右向奔驰
驾车之马皆着甲胄

旌旗冽冽随风飘舞
马蹄声声踏破了山间的宁静

画面上只画出7人8马
但山坡顶部扬起的数杆旗帜却令人有千军万马随之而来的感觉

诗中一再强调戍边将士远离家园、忍饥挨冻都是边患未靖之故
鼓励将士为国出力
抵御外侮
勤劳王事

这一点在南宋初年亦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第八段:出车 此段描绘王者乘车出郊慰劳戍边而还的将士之场面

诗云:“我出我车
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
谓我来矣

”画面上五乘车马左行
甲胄整齐
兵刃森森
军旗飘扬

此图以人物车马为主
衬景仅是边角上点缀几丛杂树
远处山丘隐现

第九段:杕杜图绘山林间茅屋隐现
小路上一妇人提篮远眺
在祈盼逾期未归的丈夫

远处山顶旗帜隐现
寓征夫将还之意

第十段:鱼丽此段绘池塘中二人划一小舟
肩扛捕获的鱼向岸边而来
岸上二人正在指点谈论

此段意在表现政权安定后物阜民丰
然“始于忧勤
终于逸乐”
故需取之有时的为政思想
对统治者施政有一定的劝戒寓意

马和之抓住原诗中的某一个细节
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
以浅显易懂的绘画语言绘制出号称三百篇的《诗经》插图
在绘画创作上堪称浩大的工程

马和之创作《诗经图》历经高宗、孝宗二朝

据《绘事备考》载:“高宗尝以毛诗三百篇诏和之图写
未及竣事而卒

”后由孝宗继其事
仍令和之补图

《鹿鸣之什》卷见于《绘事备考》记载
可知创作于高宗朝

然马和之《诗经图》问世不久即出现摹本、临本
存世至今约16卷
风格、水平不一
显然有真迹、摹本、仿作之分

今观是卷
绘画简逸流动
属马和之典型的“蚂蝗描”
书法端庄萧洒
为高水平的高宗书体
书画均属真迹
是极难得的存世赵书马画合璧真迹

《鹿鸣》之诗记录了王者宴群臣嘉宾之事
意在劝为君者应行王者之道
须施惠于下臣及友邦
方可延续其统治
此正所谓文治之道也

马和之
生于北宋
生卒年代均未见记载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主要活动于北宋末至南宋初期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中进士第
官至工部侍郎

工画山水、人物、佛像
风格独特
笔法飘逸高古
迥异于南宋院体画法
时人目为“小吴生”

在表现山水、人物时
他更多地融入了一些书法的笔趣
古朴自然
务去华藻

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将马和之列于御前画院之首
然而
根据目前所知资料
两宋画院画家自有其品秩
而无进士及第任官后尚充任画院画家者

此外
马和之的画风与院画的总体面貌也有相当大的差距

马和之宗法北宋李公麟而有所变化
表现人物所用线条较为短促
运笔迅疾
兰叶描已变为后世所称之“蚂蝗描”

因此
马和之不是南宋画院的宫廷画家
清代《南宋院画录》中称其以“艺精一世
命之总摄画院事”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但却并非服务于宫廷的职业画家
而应与李公麟等文人画家并列

《诗经》是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
编成于春秋时代
原称《诗》
汉代后奉为儒家经典
故称《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
分风、雅、颂三部分

秦灭后
汉代传《诗》的有毛、齐、鲁、韩四家
现在传世的是《毛诗》
余三家皆不传
韩诗只存《外传》

屏风是我国古代室内的主要陈设器物

其最早的功能为挡风和遮避用

据《三礼图》记载:“屏风之名出于汉世
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

”以后随着工艺的进步
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结合的工艺品
成为古人居室内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

屏风在清代发展尤盛
无论是所用材料还是工艺技术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一种木本植物
又称棠棣或唐棣
学名称为郁李
属蔷薇科植物
其花为一至三朵并生
故传说周公作《常棣》诗以喻兄弟和睦

 《诗经》中此段名为《伐木》
诗意为伐木以做燃料宴飨朋友故旧

故此诗序云:“伐木燕朋友故旧也

自天子而至庶人
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不遗故旧
则民德归厚矣

”画面取原诗中“伐木丁丁
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之意略加展现

《采薇》一诗是遣戍役时所用之歌

昔周文王时边患不靖
西有昆夷
北有玁狁
常需遣役戍边
以卫中原之地

此诗是为戍边将士送行之歌

甲胄亦称“介胄”
是古代帝王、将士所用的铠甲和头盔
是一种作战或礼仪用服装

甲有藤甲、皮甲、棉甲和铁甲之分
盔有藤盔、皮盔和铁盔之别

杕杜本意为孤生的杜黎树
古时常比喻君不能亲其宗
骨肉离散
后多喻兄弟之情

该诗则抒发王事糜艰、劳役不止、征夫未归、妻子思念服役的丈夫之情

从侧面反映出征夫之辛苦

南宋政权初建之时
百业待兴
而政治的稳定是其首要之务
尊孔尊经则是巩固政权的必要手段

高宗赵构对这一点认识得十分清楚
因此他在即位后不久就曾手书《九经》
立石于临安太学
以告天下士子“当今圣上”的尊孔与尊经

他还选择了《五经》之一的《诗经》
将其分段书写
并命画家马和之依照诗文大意补以绘画

据载
高宗非常喜爱马和之的绘画
曾写《毛诗》三百篇
俱令和之补图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在秦汉时期已经成为统治者所奉行的儒家经典之一
而且
它还曾经孔夫子删改
因而倍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尊崇

赵构在其政权初立之时
亲笔书《诗经》并令和之补画
亦是其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马和之鹿鸣之什图卷”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