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期哥窑八方碗,真品,瓷器,图片,鉴赏

阅读

                               宋时期哥窑八方碗<br>真品<br>瓷器<br>图片<br>鉴赏(图1)

  哥窑青釉八方碗
高4.2厘米
口径7.8厘米
足径2.8厘米

  碗呈八方形
口微外撇
弧壁
八方形圈足微外撇
通体施青釉
满布开片
内壁施较釉薄
开片细小而密集
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
百圾碎
外壁施釉较厚
开片较大
为冰裂纹
口沿因釉垂流变薄隐隐映出紫黑色胎骨
足端无釉呈铁黑色
俗称“紫口铁足

  此碗造型新颖雅致
折角棱线分明
线条宛转自然
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
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
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
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
均质地优良
做工精细
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
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
其窑址也未发现
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长期以来
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
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
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
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
其窑址至今未发现
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
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
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开裂的原因有二:一是器物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
影响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
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
后来人们掌握了开片的规律
开片即被利用作为一种釉面装饰
隋代白瓷上的开片尚属自然开裂
还未形**为性的装饰
           
瓷器纹片的一种
传世哥窑瓷器釉面上的细小开片交错重叠似百圾
俗称“百圾碎”
宋代龙泉窑、哥窑和官窑的器物
往往在口部边缘的最薄处隐约露出灰黑泛紫的胎色
而足部无釉处呈现出铁红色
即所谓“紫口铁足”
这是因为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特高
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呈黑色
即“铁足”
胎骨还原作用较弱而有一层薄釉的口沿部分便呈现灰黑泛紫的“紫口”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宋时期哥窑八方碗,真品,瓷器,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