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期龙泉窑青釉凤耳瓶,真品,瓷器,图片,鉴赏

阅读

                               宋时期龙泉窑青釉凤耳瓶<br>真品<br>瓷器<br>图片<br>鉴赏(图1)

  龙泉窑青釉凤耳瓶
高17.5厘米
口径5.7厘米
足径6.3厘米

  瓶小盘口
直颈
折肩
直腹
圈足
颈部两侧各置一凤耳
灰白色胎
通体施青釉
釉面开片
釉色青翠莹润

  南宋时的龙泉青瓷特别讲究釉的色调
窑工们以改变釉的配方和多次上釉技术
烧成粉青、梅子青两种釉色
代表着我国青釉烧制的最高水平
在厚釉失透的情况下
北宋龙泉青瓷盛行的刻、划花装饰已不适用
取而代之的是堆塑和浮雕技法

  此瓶唯以典雅的风韵、秀美的造型、莹润的釉色
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
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
故名
窑址已发现上百处
始烧于北宋前期
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
瓷窑数量成倍增长
其产品质量提高
南宋中期烧成了著名的粉青釉
器型也更加丰富
尤以鬲式炉、堆塑龙**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
器物胎色灰白
釉质滋润
造型多种多样
在生产白胎青瓷的同时
还仿造官窑的黑胎器物
元时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
近三尺的大盘、大瓶
烧成后不变形
明中期后渐衰落
   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
产品传世较多
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
1976年自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七千余件元代瓷器
其中龙泉青瓷达九千余件
可见外销数量之大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开裂的原因有二:一是器物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
影响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
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
后来人们掌握了开片的规律
开片即被利用作为一种釉面装饰
隋代白瓷上的开片尚属自然开裂
还未形**为性的装饰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
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
经高温烧制后
呈青绿色或青黄色
所以称为青瓷
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
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
东汉晚期窑址**的青瓷
质地致密
透光性好
吸水率低
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
器表通体施釉
胎釉结合牢固
釉层透明
莹润光泽
清流淡雅
秀丽美欢
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
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
从东汉起
历经六朝
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
青瓷始终盛烧不衰
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瓷器釉色的名称
始创于南宋时的龙泉窑
其色泽可与翡翠媲美
又恰似青梅色
故名
梅子青的烧成温度比粉青釉高
是在还原焰气氛中生成的一种石灰碱釉
以铁为主要呈色剂
釉面光泽亦较强
梅子青为南宋龙泉窑最为经典、稀有的釉质
             
用类似针尖状的竹木工具
在坯体表面用力均匀地刻划
划痕较浅
转折灵活
曲线为主
粗细一致
流畅活泼
注重形象的轮廓效果
纹饰之间相互穿插有序
布局匀称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
按凸起高度的不同
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
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
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宋时期龙泉窑青釉凤耳瓶,真品,瓷器,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