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期官窑粉青釉葵花式洗,真品,瓷器,图片,鉴赏

阅读

                               宋时期官窑粉青釉葵花式洗<br>真品<br>瓷器<br>图片<br>鉴赏(图1)

  官窑青釉葵花式洗
高4.8厘米
口径18.7厘米
足径11.2厘米

  洗呈八瓣葵花式
斜直壁
折底
圈足
通体施粉青釉
釉面开片
片纹交织如网
足底边无釉
露铁黑色胎

  宋代官窑瓷器与汝、哥、钧窑瓷器一样
特别注重釉色之美
其凝厚的釉层系采取先素烧坯体、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
釉层厚度往往大于坯体的厚度
烧成过程中
选用优质木材作燃料
以保证窑内的温度和气氛
官窑瓷器多为素面
既无精美的雕饰
又无艳彩描绘
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纹为饰
在釉面错落有致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

  此洗造型优美
釉层莹润如玉
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纹纵横交错
大片纹间又闪现条条小冰裂纹
构成优雅和谐的艺术整体
粉青釉是青釉的一种
呈粉润的青绿色
如半透明的青玉
首创于南宋龙泉窑
并风行一时
粉青釉是石灰碱釉的一种
在生胎上挂釉
釉层较厚
以铁为呈色剂并含有少量的锰、钛
用1180℃—1230℃的高温还原焰烧成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开裂的原因有二:一是器物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
影响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
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
后来人们掌握了开片的规律
开片即被利用作为一种釉面装饰
隋代白瓷上的开片尚属自然开裂
还未形**为性的装饰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窑有南北之分
据文献记载
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
在汴京(今河南开封)
官府设窑烧造青瓷
称北宋官窑
宋室南迁杭州后
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
名修内司窑
也称“内窑”
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
即郊坛下官窑
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
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
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
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
故胎骨颜色泛黑紫
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
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
俗称“紫口”
又底足露胎
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
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
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
主要以釉色为装饰
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
釉层普遍肥厚
釉面多有开片
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
一般来说
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
釉较薄者开小片
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
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
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
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
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
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
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
称“蚯蚓走泥纹”
北宋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
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
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
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
           
将成型而未上釉的坯体先进行一次焙烧
称素烧
温度约在800—1100℃以上
唐三彩器一般采用二次烧成法
即先素烧
然后施彩色釉
再第二次烧成
              
  印身侧面无雕琢
平面施刻印款或无款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
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
大多数情况下
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宋时期官窑粉青釉葵花式洗,真品,瓷器,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