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期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真品,瓷器,图片,鉴赏

阅读

                               宋时期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br>真品<br>瓷器<br>图片<br>鉴赏(图1)

  哥窑青釉海棠花盆

高7.8厘米
口横14.6厘米
口纵11.8厘米
底横11厘米
底纵8.5厘米

  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
广口
折沿
斜壁
平底
下承四个如意云头形足
通体施灰青色釉
足底无釉
呈黑褐色
釉面有黄、黑二色开片
内壁开片细碎
外壁釉面开片较大
片纹纵横交织
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内底有5个支钉烧痕
应为套烧小件器物时留下

  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多见
花盆则较为少见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
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
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
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
均质地优良
做工精细
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
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
其窑址也未发现
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长期以来
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
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
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
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
其窑址至今未发现
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
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
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落叶小乔木
叶子呈椭圆形
花白色或淡粉红色
果实亦称海棠
球形
味酸甜
栽种花草的盆具
宋代最名贵的瓷花盆品种是钧窑专为宫廷烧制的玫瑰紫釉器
通常与花盆托一起使用
明、清两代花盆造型亦很丰富
有葵花式、海棠式、折沿式、长方、正方、六方、八方、椭圆等式
大小不等
以适应不同用途
装饰上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种
烧窑用的支具之一
有些瓷器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
在器底以三或五枚细小尖锐的支钉等距支住器物
入窑焙烧
烧成后器底留有细小的露胎支钉痕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开裂的原因有二:一是器物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
影响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
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
后来人们掌握了开片的规律
开片即被利用作为一种釉面装饰
隋代白瓷上的开片尚属自然开裂
还未形**为性的装饰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
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
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
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
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
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
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
称“蚯蚓走泥纹”
北宋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
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
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
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宋时期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真品,瓷器,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