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期官窑青釉圆洗,真品,瓷器,图片,鉴赏

阅读

                               宋时期官窑青釉圆洗<br>真品<br>瓷器<br>图片<br>鉴赏(图1)

  官窑青釉圆洗

高6.4厘米
口径22.5厘米
足径19厘米

  洗敞口
器身近直
洗里坦平
圈足矮宽
底部边沿露胎无釉
造型端庄典雅
通体施青釉
釉呈粉青色
纯净莹澈
釉面上
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
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
优美和谐

  这件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
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
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
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
形成“紫口铁足
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
曾为此洗拟诗一首
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
诗曰:
  修内遗来六百年
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
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
由来君道重盂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
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开裂的原因有二:一是器物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
影响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
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
后来人们掌握了开片的规律
开片即被利用作为一种釉面装饰
隋代白瓷上的开片尚属自然开裂
还未形**为性的装饰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窑有南北之分
据文献记载
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
在汴京(今河南开封)
官府设窑烧造青瓷
称北宋官窑
宋室南迁杭州后
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
名修内司窑
也称“内窑”
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
即郊坛下官窑
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
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
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
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
故胎骨颜色泛黑紫
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
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
俗称“紫口”
又底足露胎
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
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
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
主要以釉色为装饰
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
釉层普遍肥厚
釉面多有开片
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
一般来说
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
釉较薄者开小片
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宋代龙泉窑、哥窑和官窑的器物
往往在口部边缘的最薄处隐约露出灰黑泛紫的胎色
而足部无釉处呈现出铁红色
即所谓“紫口铁足”
这是因为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特高
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呈黑色
即“铁足”
胎骨还原作用较弱而有一层薄釉的口沿部分便呈现灰黑泛紫的“紫口”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宋时期官窑青釉圆洗,真品,瓷器,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