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期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真品,瓷器,图片,鉴赏

阅读

                               宋时期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br>真品<br>瓷器<br>图片<br>鉴赏(图1)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高12.9厘米
口径18厘米
底径17.8厘米

  此炉仿汉代铜器造型
直口
平底
口径和底径相若
下承以三足
通体满施淡天青色釉
莹润光洁
釉面开细碎纹片
足端无釉
外壁近口沿处、近底处各凸起两道弦纹
腹部中间凸起3道弦纹
外底有5个细小支钉
瓷釉开片系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在焙烧后冷却时所形成
在瓷器流传过程中如遇冷热变化仍会继续开裂
它本属于釉的一种缺陷
但因其片纹自然天成、生动有趣
遂逐渐被视作一种特殊的装饰
汝窑青瓷釉面大都开有层层相叠的“冰裂纹”
自然天成
耐人回味
从文献记载来看
汝窑为宫廷烧造瓷器的时间在北宋晚期
有学者推测大概只有20年或40年
由于烧造时间短
致使产品流传至今的不多
从公开发表的资料看
传世品不足百件
已知传世汝窑三足樽式炉仅3件
现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和美国辛辛那提博物馆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
宋时属汝州
故名
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
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
遂命汝州造青窑器
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
汝州为魁
”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
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
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
胎体细洁如香灰色
多为裹足支烧
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
釉层薄而莹润
釉泡大而稀疏
有“寥若晨星”之称
釉面有细小的纹片
称为“蟹爪纹”
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
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
故传世品极少
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
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
大多数情况下
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烧窑用的支具之一
有些瓷器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
在器底以三或五枚细小尖锐的支钉等距支住器物
入窑焙烧
烧成后器底留有细小的露胎支钉痕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开裂的原因有二:一是器物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
影响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
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
后来人们掌握了开片的规律
开片即被利用作为一种釉面装饰
隋代白瓷上的开片尚属自然开裂
还未形**为性的装饰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
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
经高温烧制后
呈青绿色或青黄色
所以称为青瓷
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
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
东汉晚期窑址**的青瓷
质地致密
透光性好
吸水率低
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
器表通体施釉
胎釉结合牢固
釉层透明
莹润光泽
清流淡雅
秀丽美欢
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
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
从东汉起
历经六朝
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
青瓷始终盛烧不衰
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宋时期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真品,瓷器,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