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期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真品,瓷器,图片,鉴赏

阅读

                               宋时期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br>真品<br>瓷器<br>图片<br>鉴赏(图1)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

高3.1厘米
口径26.7厘米
足径18.1厘米

  盘折沿
浅腹
浅圈足
通体施白釉
器口无釉
镶铜口
近口沿处刻划卷草一周
内底刻划缠枝牡丹纹
其上结两朵牡丹花
花心相对

  此件作品所刻主题花卉枝干矫健
花朵丰满
配在温润晶莹的白色釉面上典雅优美
是定窑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窑烧造白瓷始于唐代
虽然唐代以邢窑白瓷最负盛名
但定窑白瓷精品堪与邢瓷相媲美
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
人们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
定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取代邢窑白瓷显赫于天下
一方面是由于它在色调上属于暖白色
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
给人以温润恬静的美感
另一方面定窑白瓷上运用了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
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一个新阶段
元代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
颜色天下白”的赞誉

  定窑瓷器的烧造主要采用覆烧
就是将器皿反扣着焙烧
因此口沿无釉
露出瓷胎
这种现象谓之“芒口
采用覆烧法可以提高产量
降低成本
瓷器烧成后
为避免芒口这种缺陷
有时使用金、银、铜等镶嵌器口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
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
始烧于晚唐、五代
盛烧于北宋
金、元时期逐渐衰落
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
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
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
画面简洁生动
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
造型以盘、碗最多
其次是梅瓶、枕、盒等
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
盘、碗因覆烧
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陶瓷装饰技法之一
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
其特点是雕刻较深
花纹有层次
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
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
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
故亦常称刻划花
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
             
  瓷器纹饰
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
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
俗称西蕃莲
如果没有花朵
则称为卷草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
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
枝叶相互缠绕
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
统一中寓变化
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
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
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
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
就能烧成白瓷
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
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
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
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邢窑的中心窑场位于今河北省内丘县、临城县
因这一地域在唐代隶属邢州管辖
故名
始烧于隋代
唐代为繁荣期
盛产白瓷
胎质细腻
釉色洁白
唐代陆羽撰《茶经》中有邢瓷“类银”、“类雪”的记载
唐代邢窑白瓷曾一度被朝廷纳为贡品
唐代李肇撰《唐国史补》曰:“内丘白瓷瓯
端溪紫石砚
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说明邢窑白瓷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
陶瓷纹饰工艺
即用雕有装饰纹样的瓷质印模
在尚未干透的瓷胎上拍印出花纹
或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坯
直接在瓷坯上留下花纹
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
成熟于北宋后期
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
宋代定窑印花题材以牡丹、梅花、莲花、萱草为多见
菊花次之
布局有缠枝、折枝、转折等方法
讲求对称
此外还有禽鸟纹、婴戏纹等
纹饰生动活泼
线条流畅
              
用类似针尖状的竹木工具
在坯体表面用力均匀地刻划
划痕较浅
转折灵活
曲线为主
粗细一致
流畅活泼
注重形象的轮廓效果
纹饰之间相互穿插有序
布局匀称
             
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
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
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
经高温烧制
釉料相互融合、浸润
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
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
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
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
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
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
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
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
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
这些窑址**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
  瓷器装烧方法之一
将器物口沿向下覆置于支圈组合窑具内
用覆烧法不仅提高了产量
还克服了器物容易变形的弱点
但由于覆烧出现了芒口(口沿无釉)
所以文献中有定窑“白瓷有芒不堪用”的记载
为了弥补芒口这个缺陷
遂在芒口处镶金、银、铜质的边圈
据《吴越备史》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九月十一日
王进朝谢于崇敬殿
复上金装定器二千事
水晶玛瑙宝装器皿二十事
”此处之“金装定器”
即指这类镶金口的定窑瓷器
  定窑瓷器特征之一
系对瓷器口部因刮去釉层而露出毛涩胎骨的称谓
形成芒口的原因主要是采用某些装烧方法所致
如对口烧、覆烧等
为防止器物之间或器物与窑具相粘连
口部就不能有釉

  口沿无釉会使器物显得不雅观
于是
人们就在器物口边包镶金、银、铜等制成的薄片
称之为“釦”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
铸造铜器时
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
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
再打磨平滑
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
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宋时期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真品,瓷器,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